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典型案例
青木川:旅游让百年古镇焕发生机
2017-12-20  点击:[]

青木川古镇位于宁强县西北隅,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南北分别与四川省青川县和甘肃省康县、武都县连接,素有鸡鸣三省之美誉。古镇历史悠久,明朝时始称草场坝,后建回龙寺,遂改称回龙场,清同治年间称永宁里,民国时称凤凰乡,解放初期称青木川,在民国年间因人物魏辅唐和古建筑而达到鼎盛时期,距今已经有500余年的历史。全镇总面积208平方公里,总人口2173户、10900人。

  青木川古镇

近年来,青木川抓住列入省级重点镇、全省文化旅游名镇机遇,按照规划引领、保护修复、完善功能、开发利用、突出特色、宜居富民的总体要求,大力度推进古建筑保护修缮,深层次实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建设协同推进的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新路子,实现了从传统古镇向现代文化旅游名镇的加速跨越。201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7.17亿元,实现工业产值5.8亿元,招商引资2.2亿元,财政收入16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00元,全年共接待游客108.9万人次,旅游收入4.69亿元。青木川也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最具潜力十大古镇全国十大乡村游目的地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最美小城镇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等称号。201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再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

一、坚持科学布局,优化各项资源配置

青木川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将古镇的修复修缮、包装改造与整体控建相结合,精心编制完成了青木川镇各项建设规划,使古镇的保护、开发、建设有序进行。

1.完善全镇总体规划。确立了一区一湖两山两园一基地一古镇的旅游发展目标,提出了建设旅游强镇、文化名镇、传奇古镇的发展定位。邀请省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精心编制完成《青木川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青木川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青木川镇旅游区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青木川镇土地利用规划》、《青木川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金溪新区规划》、《青木川一河两岸规划》和《青木川影视文化基地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10余个,城镇规划区面积由0.5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6平方公里。在规划编制和修编过程中,积极从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和地方优势等方面总体考虑,对全镇旅游资源类型、区域划分、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旅游线路等作了分析和规划,为古镇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指导依据。坚持以规划引领古镇景区建设,积极研究探索多规合一的衔接融合,坚持规划与建设相统一、规划与文化相结合、规划与保护开发相协调,使规划更能引领发展要求,以规划引领古镇景区建设,以旅游开发促进古镇品味提档升级。坚持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古镇景区、金溪新区、观光园区建设,拉大镇区建设框架,到202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将达3.5平方公里,较十二五末增长两倍。

2.强化景区景点规划。青木川全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悠久深远的古建筑群、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为古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青木川古建筑融合了川陕特色的建造技术,建筑空间组合、建筑构造做法、建筑细部特征受传统文化影响,青砖素瓦,前廊后厦,外观古朴独特、雕梁画栋、风格典雅,以独特的文化符号展现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突显朴素、典雅的生活风貌。在镇域范围内规划形成一心两带三区的雄鹰展翅旅游空间格局:一心,一个文化旅游中心,即青木川古镇旅游中心;两带,一是贯通青木川古镇和马家山旅游区的金溪河滨水休闲旅游带,另一带为汉中前往九寨沟的韩家垭玉泉坝乡村旅游休闲避暑度假带;三区,三大自然旅游片区,即马家山旅游区(青木川国家自然保护区)、白龙湖旅游风景区和玉泉坝旅游区。在景区景点规划上,依托自然风光,结合历史遗存,规划了以青木川老街建筑群、魏氏宅院、宁强羌人墓地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为节点的历史文化景观带,以自然保护区、金溪河、南坝影视基地为主的自然生态景观带,以白龙湖、广坪烈士陵园、金山寺抗震救灾纪念广场为主的环线旅游景观带,着力把青木川古镇打造成为西安至九寨沟旅游专线上的精品景区、中国西部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美丽小镇、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3.做好古镇保护修复。青木川境内古建筑保存完好,雕梁画栋的古建房屋、古祠堂、古庙、古栈道比比皆是,特别是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建筑群和人文民俗传奇,吸引了众多古今文人骚客前来观光题咏,该镇现存有明清时期瞿氏、魏氏、赵氏、屠氏祠堂,并有立碑刻字,保存度达70%;这些民居建筑既有陕南、秦巴风格,体现了楚汉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主格调,又充分吸收了徽派建设的特点,富有地方特色,部分民国时期建筑还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明成化年间所建的回龙场古街,街长868米,宽4米,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保存完好度达85%以上。古街有108户明清时期的四合院,二进二出的两层结构,建筑风格有明清时期的旱船式,也有西方教堂式,整条古街平盘端凳、雕窗扇门、院落集中、四水倒堂,极具人文内涵和保护价值。此外,还有秦陇古栈道、摩岩石观音、邓艾将军石、二郎神脚印、石门关、金缸峡等,尤以魏氏庄园、唐世盛、辅友社、荣盛昌、荣盛魁、辅仁中学最负盛名。

在古镇开发建设中,青木川坚持古香古色、古风古韵,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精心实施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捆绑各类项目资金1.7亿元,对镇内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复,对核心区内古建筑修缮做到修旧如旧,对核心区以外的东坝、南坝沿线、金溪新区建房管理上严格控制造型、外观、用材、高度、色彩、层数、风格,确保和古镇协调统一,先后完成了魏氏宅院、回龙场老街、辅仁中学、旱船屋、辅仁剧社等古建筑修复及布展工程,全景再现古镇当年的特色风貌。实施了瞿氏宅院片区开发项目,对魏辅唐第四任夫人瞿瑶璋的故居进行维修复改造,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古镇景区的又一亮点。

二、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古镇建设

近年来,当地坚持把青木川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和古镇旅游开发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抓好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旅游住宿、餐饮、卫生等条件,全面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服务水平。

1.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按照古镇格局风貌,对全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改造提升,完成了新街民居建筑穿衣戴帽和老街水、电、路、讯、消防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不留现代痕迹。完成了旱船屋和烟馆搬迁、景点修缮布展、老街石板路面改造、游客中心维修、入口景观及广场区建设、辅仁剧社新街入口牌楼风雨桥恢复、新街房屋仿古改造、景区标识系统、文化广场、滨河路改造、新街综合改造、瞿家大院修缮等文化旅游项目39个。实施了金溪大道综合配套工程、南坝段综合配套及青石板铺设工程、回龙场老街管线地埋工程、回龙桥工程、古镇河堤防护工程、生态停车场及星级厕所建设等,完成了新街162户房屋仿古改造工程、集镇路网改造、滨河路综合改造及景区绿化工程,高标准建成了金溪新区,规划了一河两岸工程。完成了黄河沟步道、青木川幼儿园、客运站及停车场、辅仁中学操场改扩建、民俗艺术展示布展、景区文明新村建设、农家乐升级改造、景区星级宾馆、旅游厕所、集镇垃圾填埋场改造等12个项目。硬化广坪至青木川公路21公里,广元姚渡镇至青木川公路16公里,移民集中安置两条街,开发旅游景点5处,推动了青木川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配套完成了新区供电、给排水、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等工程,新铺设管道5000米、硬化道路3000米、栽植树木1000株、设置路灯100盏,全镇旅游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水、电、绿化、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及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2.大力开发景区景点项目。在青木川老街区至西沟约3公里沿线两岸按照仿古风貌连片修建四合院、吊脚楼等民居建筑,并进行商业开发,配套建设绿化、亮化和景观小品等设施,整体打造成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特色旅游区。在回龙场老街两头新建仿古房屋,设置入口牌坊等景观小品,对保存较好具有开发条件的房屋、院落进行修缮改造处理,迁出住户后将街道两边商业以酒吧、咖啡馆、西餐、露天茶座等为主,丰富老街旅游商业业态,提升老街旅游品位。在回龙阁周边位置恢复回龙寺,建设相关附属设施,可使游客通过观赏古镇风光、感受宗教氛围,进一步强化古镇的形象、丰富旅游体验。启动龙池山景区综合开发,修建景区道路8km,步道3km,观景亭6个,恢复祖师庙,开发龙池及万亩杜鹃花海、万亩竹海,新建停车场6000平米,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实施引猴下山,新建金丝猴猕猴观光园及各类娱乐、服务设施,建成后可作为观光度假、科考、教育基地。在青木川南坝规划建设影视文化基地一处,按照规划建设特色仿古街区,取景拍摄电视剧《一代枭雄2》,包括后期制作、宣传、发行等,同期开发酒店、餐饮等娱乐及配套服务设施。通过影视剧的市场效应逐步将该基地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影视文化基地。充分利用广坪河水质清澈、水量丰沛、河道时而平缓时而弯急、适宜开展众多水上项目的特点,规划建设长10公里的玉泉坝漂流开发项目,在漂流的同时也能欣赏青木川的神奇山水。修建青木川古镇旅游中心,开发金溪河滨水休闲旅游带、玉泉坝乡村休闲旅游避暑度假带、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龙湖旅游风景区和玉泉坝旅游区。目前,青木川已建成历史文化一条街、小吃一条街、酒吧一条街3条特色街区,明确了功能定位、业态布局和个性特色。

3.强化旅游经营管理。持续抓好景区旅游市场专项整治,以市场秩序为重点,深入开展综合整治、专项治理活动,从药监、工商、物价、城管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景区综合执法队进行联合执法检查,规范旅游商品价格,严格餐饮服务等行业管理。持续对旅游市场进行整治,严厉查处无证经营、占道经营、欺客宰客等不法行为。实施商户评星活动,积极引导经营业主文明守法、诚信经营,确保旅游市场秩序井然,加大旅游服务培训力度,提升经营户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确保城镇管理和旅游服务大改观、上台阶,努力提升古镇旅游形象。

4.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建管并重,依法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对突破规划指标、违反规划、乱修乱建行为,及早发现、从严查处、坚决纠正,联合景区管委会成立了综合执法队,促进城镇建设和景区管理有序同步提升。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整顿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贴乱画等问题;进一步净化景区环境卫生,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力度,增加街道垃圾箱数量,减少间隔,引进保洁物业公司作用,保证垃圾日产日清;对背街小巷等实行统一整治,确保卫生清理无死角,环境治理无遗漏,着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三、三大战略引领,打造精品旅游胜地

立足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底蕴深厚的人文优势、天然环保的生态优势,青木川坚持强特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强镇、文化兴镇、生态美镇三大战略引领下,通过城镇文化、生态、产业、旅游、空间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将旅游井喷(激增点)延续成为一条可持续的平稳发展线,使这种盛况成为青木川镇新常态。

1.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青木川古镇南北环山,河流穿镇而过,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川地形,具有典型山地民居特征,镇区整体格局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山水形胜格局特征,有典型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格局,山体、水系、植被、古街、古宅等形成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极具灵气,犹如世外桃源。此外,青木川饮食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兼具南北风味,丰盛的十三花加上地道的凉粉米豆腐野生鱼,让外地客人回味无穷,辅唐宴回龙鱼等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响亮招牌。

立足镇情,青木川镇结合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引进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循环四大产业体系,全力打造跨越三省生态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基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坚持以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大力培育发展古镇传统商业、贸易、特色产业,限制发展与古风古貌不相适宜的经营业态,制定出台产业发展保护措施,从政策、资金方面倾斜扶持,带动以山野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及旅游纪念品制造等关联板块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良性接轨,形成了核心关联的双层产业结构,再现古镇昔日商贾云集的繁华盛景。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深度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体验功能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生态休闲园,做大做强山水文化、茶文化等产业,培育了茶叶、食用菌、土鸡、生猪、蜜蜂养殖等特色产业,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山庄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积极开发温泉旅游、冰雪旅游、体育旅游和漂流、科考、探险等休闲产品,提升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产品质量,打造休闲旅游新亮点。积极整合民间美食资源,培育发展古镇香菇木耳、地方小吃、作坊酿酒、手工挂面、人工榨油、绿色食品等传统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以辅唐宴为主、回龙烤鱼豆腐宴青木川凉粉、米豆腐等地方小吃为支撑的特色饮食文化体系,其中辅唐宴被央视《文明密码》栏目评为中国五大乡野家宴。另外,还围绕羌笛、羌绣、傩戏及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专业合作社4个,开发出了老鹰茶、根雕、奇石、手绘地图等系列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全力满足游客消费需求。

2.彰显特色传统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青木川受其地理位置影响,文化风俗亦川亦陕,并夹杂陇南文化特色,氐羌文化、汉文化、商业文化、民国时期形成的乡绅文化等交互交融、传承,并行碰撞、交相辉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青木川最大特色,尤其是傩戏表演、唱川剧、山歌、吼秦腔、赶场、逛庙会、正月闹春、跳关公、过刀山等民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月三庙会、七月十五鬼神会、牛王会、马王会、文昌公庙会等地方特色浓郁,加之古镇悠久古朴的农耕文化历史,纯正的自然文化和灵动的生态文化交相呼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此外,从明朝时期开始,青木川便成为主要的商贸重镇,商业文化渗透至镇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民国时期,开明绅士魏辅唐在青木川建立武装,并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专制统治,期间,古镇建筑、教育、人文风俗等盛极一时,官、商、草莽共生共存,形成了奇特的匪帮文化,造就了其传奇的一生。

青木川镇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魏辅唐的传奇故事为主线,强力打造地方豪强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氐羌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农耕文化和地方豪强文化,精心组织开展傩戏表演、羌族歌舞、篝火晚会等文艺活动,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在积极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该镇还精心策划,努力增强休闲娱乐功能,相继推出了自行车环镇骑行、农人抬轿、打锣鼓草、莎朗舞篝火晚会等娱乐项目,在各种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中,推出过刀山、下火海、傩戏、川剧、秦腔、跳关公、独角戏等多种民俗艺术表演,加快推进古镇旅游提档升温,丰富了古镇的旅游文化体验内涵。

而随着体检经济时代的到来,休闲度假和体验型产品更加受游者青睐,通过对青木川古建筑、名人、民俗等独特地域文化的整理和情景再现,活化文化的表现形式,注重文化体验的升级,增强小镇的文化厚度,提升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遵循文化利用的层次关系,以民俗文化、名人文化为主要依托,以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为辅助元素,鼓励开发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创业产品,形成主导旅游产品、重要旅游产品、配套旅游产品等层次分明的文创产品体系。深入研究青木川地方人文、历史、民俗后编排具有国际化水准、充分展现青木川当地人文特色和魅力的大型实景演艺剧目,制作质量精良的电影、音乐等,组建培训专业的演职人员队伍,在节假日期间进行展演,逐步将印象青木川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型文化演艺品牌。

3.秉承生态发展理念。青木川自然风光秀美,气候湿润,植被繁茂,森林覆盖面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和红豆杉、楠木等名贵树种,被专家们誉为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木耳、香菇、天麻、核桃、生漆、蜂蜜、腊肉等山货土特产从古至今享誉盛名。

近年来,青木川十分注重森林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建生态文明古镇为主题,以增绿、兴水、治污为重点,加强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保护,建成了一个林镇相依、林人相融、人居和谐、生态保护完好、景观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型小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4%。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开展了镇、村道路绿化、农户房前屋后绿化等工程,实施了荒山绿化4000亩,在人口聚集区实施景观绿化6处,居民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了96%;定期组织开展干部义务植树和全民义务植树,全镇年参加义务植树达5800人次,植树5万余株;深入开展治爆缉枪反盗猎偷猎等专项行动,狠抓森林消防工作,近3年来全镇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先后实施了新街综合改造、滨河路改造、南坝一河两岸生态河堤建设等项目,启动了污水处理项目、金溪河生态聚水等环保项目,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加快沿岸生态景观建设,做到了生态与旅游建设的有机融合。同时,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周边的旅游资源,打造了青木川野外拓展训练、金溪河峡谷漂流等新项目;新建了天然林保护站,设置了科普基地,定期向游客和群众开放;开展了走进山水森林,体验健康生活专题活动,吸引大众走进森林;开发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夏令营、民俗活动、农家采摘、美食节等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态旅游项目;通过开展花卉文化节、森林文化摄影写生、征文比赛等活动,加快推进森林休闲养生产业发展;举办了啤酒狂欢节、金溪河漂流、水上麻将大赛、自然保护区探险等活动,增强了游客体验度,让人们体验到了森林文化独特魅力,彰显了青木川景区全域旅游新理念。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升了青木川镇的生态旅游品牌,降低了消耗,减少了污染,促进了资源集约利用,全镇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均达到环保标准,清洁能源普及率达48%,实现了天蓝、气新、水清、场净、地宁,有力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16年,在由中国林学会、光明日报社组织开展的中国森林文化小镇评选结果揭晓,青木川镇从77个候选小镇中脱颖而出跻身10强,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小镇,为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了力量。

四、加强体制创新,汇聚全镇发展合力

青木川在坚持以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统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方式,积极调集各方力量资源,齐心协力推进古镇建设。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公室合署办公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扩权强镇,筹备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宁强县把青木川文化旅游名镇打造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来抓,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青木川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协调古镇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决定》、《城镇化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成立副县级青木川景区管委会,负责青木川景区建设管理及宣传营销。为青木川镇配备专业城建副镇长,组建派出所和消防队,从各部门、单位抽调40余名工作人员,全力协助做好古镇建设、管理和旅游服务工作。积极探索镇政府与景区管委会办

2.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坚持三堂会审、对单抓药包装项目,由镇政府和主管部门联合策划、县政府审核、专家组审定,规划古镇2013—2017年建设项目52个、总投资4亿元;县财政每年为青木川镇配套不少于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筹集资金,成立了宁强县青木川金溪城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作为土地收储、向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的载体,提高资本的运作能力和水平,促使建设资金滚动良性发展。依托城投公司平台,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建设,采取企业垫资、吸纳融资等方式,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入古镇开发建设,破解资金难题。同时,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出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坚持捆绑安排、各记其功建设项目,充分整合文化、旅游、城建、交通、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项目资金,倾斜安排,捆绑使用,合力推进古镇建设。发扬勤追快跑的作风,紧盯国家投资趋向,深研政策空间,精心准备优势项目,坚持经常向上跑,努力争取中省市县的财政投入和项目投入,用于旅游开发。

3.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借助叶广芩长篇小说《青木川》出版发行和电视连续剧《一代枭雄》热播的良好机遇,广泛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当地先后赴兰州、成都、重庆开展了青木川古镇景区推介会,与陕甘川67家旅行社签订了旅游融合发展合作协议,开通了汉中青木川、宁强青木川、广元青木川、文县青木川(九寨沟)等客运线路,使青木川旅游品牌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呈现井喷态势。积极借助外部力量,在电影《青木川传奇》、《风过菜花黄》以及《青泥河畔畔》、《羌州古镇青木川》等作品中,积极宣传青木川,使青木川的知名度日益提升。积极邀请媒体前来采访,2012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对古镇进行了全方位宣传报道;2013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又到实地进行了拍摄,进一步提高了青木川的美誉度。此外,还在西洽会、旅博会、中国国际投资洽谈会等招商活动中对青木川古镇的旅游开发项目进行了强力推介,加之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评选揭晓,青木川旅游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客源市场从西安、四川、甘肃等地区逐渐向外围市场拓展。

五、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青木川紧紧围绕全域生态旅游契机,充分发挥区域丰厚的山水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依托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思路,以打造休闲农业生态观光特色旅游品牌为总揽,大力实施基础建设、环境治理、生态绿化、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典型示范六大工程,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1.进一步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扎实做好村庄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施房屋立面改造、环境综合整治,消除脏、乱、差现象,全面建成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美丽乡村。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和百里生态文明长廊建设,完成了公路沿线153375间危旧房屋圈舍拆除,对公路沿线364户房屋进行了仿古包装,全镇建成通村进组路31公里,建安全饮水8处、农电改造10公里,建设移动基站5个,开通了国际长途电话。实施了各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三改” 535户,新建沼气池532口,院场硬化95户;投资200万元,建成了20公里的生态长廊,共栽植各类花草树木320000余株(棵);对韩家垭牌楼、集镇入口、滨河路、金溪新区、政府周边、秦家垭等重要节点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强化集镇管理,新建垃圾房35个,购置垃圾车4辆、洒水车1辆、垃圾箱500个,聘用环卫工46名。镇区乱堆、乱放、乱建明显减少,群众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提升。以五园三区一长廊建设为重点,坚持文化引领,充分挖掘并融入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等优势资源,着力让农民朴实的文化自觉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尊重和张扬,重点打好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这两张牌,逐步打造一村一景、一湾一画、村庄美、人更美,依托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沿线乡村游,使游客留得住,玩得开心、吃得舒服、住得安逸。

2.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业组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高效休闲观光农业,努力形成旅游业带动观光农业、观光农业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培育壮大瞿家大院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玉泉坝观光葵园、李家院果蔬采摘园、西沟观光玫瑰园、青木川观光花卉园,初步建成了观光茶园、玫瑰园、袁家坪食用菌产业园等示范基地。建成南坝省级农业示范园,在南坝村打造玫瑰花种植园200亩,使花开供观赏的同时用于制作玫瑰露、玫瑰精油,实现了综合利用;引进陕西厚德集团打造了青梅姐姐酿酒基地,实施观光茶园建设,建成了南坝、东坝观光茶园12000亩;累计发展食用菌1054万袋、茶园2000亩、雪梨1500亩、核桃2000亩,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接轨,实现了产业联动融合升级。以观光农业带动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体验农业和休闲度假等特色产业,使普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2万元以上的稳定收入。

3.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成青木川卫生院,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疾病免疫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100%;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全镇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参合率达到96.7%,社会保障体系再上新台阶;就业创业环境极大改善,全镇从事旅游服务业人数超过3500人;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率、重点对象三查率、落实节育措施及时率、计生奖励扶助确认准确率、兑现率均达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3‰


 

上一条:袁家村:“从无到有”的乡村旅游品牌创建之路
下一条:文安驿:千年古道驿站与红色记忆的完美融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