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典型案例
文安驿:千年古道驿站与红色记忆的完美融合
2017-12-20  点击:[]

文安驿古镇,古称文州,始建于西魏大统三年即公元537年,设文安郡和文安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隋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文安县改为延川县,县址迁出。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文安驿古镇一直保持着繁华的景象,明清时期曾是陕北地区规模较大的驿站和繁华的贸易集镇。悠久的历史为文安驿留下了古城墙、文州书院、古道驿站、烽火台、魁星楼等众多文化遗址,2013年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

文安驿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城西15公里处,距延安市50公里,距延川县城15公里,紧邻210国道,外连延(延安)延(延水关)高速,是太原---西安---内蒙古旅游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全镇辖23个行政村,总面积324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其中,距镇区5公里的梁家河村,是习近平同志魂牵梦绕、挥洒了七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

近年来,当地在保持陕北古村落肌理风貌的基础上,以文安驿古驿站为核心,以原生村民社区为延伸,立足古镇风貌保护,彰显底蕴文化特色,大力开发文安驿文化产业园区,着力表现古镇驿站文化、道情文化、窑居文化、知青文化等陕北风情文化、本土特色文化,集中打造集精品住宿、特色餐饮、主题文化展示和人文体验、艺术家写生基地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项目,初步建成了一个集中呈现千年“古道”驿站、百年“窑居”建筑群落、千名“知青”记忆、一部路遥“人生”的文化旅游名镇。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全国文明村镇。

 一、恢复古驿站繁荣景象,重现陕北传统窑居建筑

一千年的古道驿站”是文安驿的文化支点。据《史记》记载,秦代,都城通往北方包头一带的秦直道就经过文安驿,而自西魏始设县郡,明代始设驿站,千百年来形成的驿站文化,是文安驿的灵魂和内涵。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都渐渐失落于黄土与苍穹之中。“一千孔古窑居建筑”是陕北文化的集中体现。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汉族民俗和风情,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于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不过,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弃窑者多,造窑者少,窑洞文化远不及当年。

文安驿古镇

面对这些难题,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毅然决定实施古镇振兴工程,恢复文安驿古镇的往日风貌,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百年窑居复原”理念。2014年,总占地27公顷,投资6亿元人民币,包括文安驿古驿站、窑洞古村落、知青文化遗址保护、修复、重建项目正式启动,醒目共分三期建设。一期以文安驿古镇为中心,梁家河自然村落为支点修复古窑洞300余孔、修复古城墙一座、修复烽火台一座,建设内容包括展览区、老式窑洞、古城墙、古城楼、古牌坊、烽火台、车马店演艺中心、游客服务中心、酒店住宿区、商业步行街、文化展示区等。二期工程主要定位为艺术家写生采风体验基地,包括百年老窑洞400余孔、传统院落70余处,有路遥书院、文安驿旅游中心和文化商业街,主要为全国著名美术团体全国知名美术院校、专业画院、著名画派、个别具有特殊贡献的美术大师)及其他艺术门类(文学、音乐等)著名团体免费提供写生、采风体验场所。三期工程为欧式窑居建筑博物馆,文安驿接待中心。在古城墙外依山傍水围绕烽火台建设70余处纯欧式窑居院落,窑洞300余孔,一次性可接纳游客600余人。

文安驿古镇修复建设中,大到一段古城墙,小到院中的大树,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原始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集中展现了陕北地区社会生活丰富的民间元素,使整个村落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同时,在设计建设中坚持用传统材料、传统工匠、传统工艺来实现“修旧如初”的窑居建筑修复理念,为此,特意从延安、榆林民间收购百年以上的老窑洞,按照顺序和形状编号,在文安驿按照原貌重建;同时招募了数百名工匠,一千余名农民工,用手工替代了机械作业,这既是受惠于当地百姓,也是尊重于传统,以保证工艺的原汁原味。如今,走在文安驿的街道上,无论是窑洞重建还是餐饮住宿,都是围绕“陕北传统文化”而做文章:食,要地道的陕北风味;住,要古朴的窑洞院落。游人来到这里,体味到的是陕北风味,享受到的是精神与生活体验的驿站。

二、集中展现知青生活场景,打造文化产业园区

1969年,一千五百多名朝气蓬勃的北京知青来到延川,他们同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这里留下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他们其中一员。因此,这里也存留着独特的知青文化。

作为文安驿文化旅游名镇“一镇一村三园”布局的关键节点,文安驿古镇项目以梁家河为中心,以“传承延安精神,弘扬知青文化”为主题,以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同志插队生活的素材为原型,围绕“知青文化体验基地、水土保持示范园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三大基地打造,修复当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时带领全村人民修建的知青坝、沼气池、铁匠铺,重点实施好“支部建设发展规划、美丽乡村旅游规划、水土保持生态文明规划、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设规划”四大规划,加快建设“乡村美丽、生态文明、人民致富、休闲旅游”的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展现知青时代的生活,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再教育。同时,也让全国的艺术家通过梁家河村的参观、学习、采风、写生、体验,完成一批讴歌这个时代、守望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优秀文艺作品。

大力发展培训产业、教育培训产业,把梁家河乡村旅游定位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梁家河已先后被确定为“中组部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港澳台青少年学习基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综合教学基地”等教育基地,2016年前来梁家河参观学习培训的游客达到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梁家河

三、发挥文化旅游名镇效应,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文安驿镇被确定为“全省文化旅游名镇”以来,延川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将文安驿镇定位为“四化新镇、文化古镇、产业大镇”,重点抓好“一镇一村三园”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8亿元以上,实施项目38个,各项工作快速推进。

1.完善基础设施。打通了大梁家河环线,新修生产道路2条,维修生产道路4条,道路通到了田间地头。累计投资18.2亿元,建成移民搬迁房和保障房2496套,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供水、供电、道路、天然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并实施了农贸市场、文化广场,集中供暖、环境治理等一系列配套工程。新建了文化休闲广场、垃圾台、公厕等市政设施建设,完成了镇区绿化、美好、亮化工程,供气、供水以及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工程全面启动。镇区由原来的上下驿两个村庄变成今天的高楼林立、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小镇

2.培育支柱产业。文安驿镇始终把发展产业放在最为优先的位置,按照“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依托区位、资源优势,谋划建设了三个产业园区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占地5000亩,目前完成征地700亩;成立了园区建设开发公司,采用“园中园”模式以商招商,目前已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4家,已建成9户,在建5户,20万吨LNG、大川电器、中电塔杆等企业正常运行,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分生态养殖示范园、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和苹果基地三个板块;发展冬暖式全钢架结构大棚630座,连栋温室一处3246平方米,种植技术培训基地一处,现已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全镇苹果示范园面积达8600亩,共建成苹果示范园6个,其中省级示范园1个(梁家河),市级示范园2个(白家塬、杜木塬),县级示范园3个(依洛河、马家沟、木军沟)。引进了中菲、本香两家养殖企业,建成 “三位一体”养猪场21个,移民搬迁牛棚1座,2000方猪粪雨存池1个。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涵盖下驿和梁家河两个村,定位为延川特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黄河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分知青文化体验区、延川作家群文化体验区和陕北黄土风情文化体验区三个板块建设。

3.健全公共服务。完成了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起了图书室、远程教育学习室、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新合疗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均达到100%,村村通了自来水,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困难群众得到了应保尽保。配套的派出所、工商所、医院、税务所、电力、银行、通信等公共服务机构已投入使用,晋安延川友谊医院已投入使用,清华附中正在建设。

4.加强生态保护。累计实施治沟造地4200亩,新增农田1300亩;累计退耕还林8.2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规划实施面积5396亩。在此基础上结合“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油煤气项目、流域治理项目实现了绿化的全覆盖。

 


上一条:青木川:旅游让百年古镇焕发生机
下一条:照金:以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的特色小镇样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