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李泓冰 江南)世人的目光,从未离开过这片热土。
长三角地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代风云际会,长三角再次勇立潮头。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久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
全国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被赋予全新战略定位的长三角,紧扣“一体化”“高质量”,描绘“工笔画”,一体化进程正按下“加速键”。
天风浩荡长三角,披襟向洋奋楫先。
得天时,一步“先手棋”落子正当时
坚持高水平开放,共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忽而涉水,忽而爬坡,车内只有惊叹的乘客和空转的方向盘……浙江嘉善有个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一旁的大楼上,醒目地高挂着“上海人才创业园”的牌匾,透出嘉善人向“海”而生的热情。
和上海、苏州、杭州三座名城相依的嘉善,曾是“大树底下不长草”的那片阴影。定位浙江接轨上海“第一站”,嘉善而今已成吸引世界高端人才、科技的热土。当年的“小县”,念好“融”字诀,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铸就远近闻名的“嘉善样本”。
用扩大开放打开发展空间、推动深化改革,被持续写在长三角一体化故事的天头地尾。
沪苏浙皖四省市以占全国1/26的地域面积、1/6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而以上海为中心、27个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也是世界经济版图中公认的六大城市群之一。面朝大洋、背倚长江,长江三角洲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处。“龙头”昂起,方有长江经济带巨龙舞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周世锋认为,“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深思熟虑的一步‘先手棋’!”
“长三角一体化是大局所需、大势所趋。”穿行长三角,频闻苏、浙、皖人士称道两次借“海”扬帆的重大机遇:一次是29年前浦东开发开放,一次是6年前上海自贸区建立。而这一次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被视为是第三次。
“当年落子浦东,满盘皆活,现在更高质量发展,更高起点深化改革,需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壁垒,更需要一块改革试验田。”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说,“上海必须当仁不让,发挥引领作用。”
8月6日,备受关注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公布;8月20日上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滴水湖畔正式揭牌;8月底,上海公布针对新片区的50条特殊支持政策……紧锣密鼓透露出“特别”深意:增设新片区不是简单的原有自贸试验区扩区,也不是简单的现有政策平移,而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方案明确,对标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区,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新片区参照经济特区管理,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说白了,就是用16年再造一个现在的浦东——目标是到2035年,临港新片区实现区域生产总值1万亿元。
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马春雷说,上海自贸区取得负面清单等重大制度创新成果,但与发达国家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相比,仍有差距。定位“特殊经济功能区”的临港新片区,“可以把握先机,加快开放,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自贸区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开放’,一扇开放模式创新的‘窗口’,更是一场制度改革‘大戏’。”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让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倍感振奋。
今天,在新一轮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之中,长三角被寄予厚望: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通过更高起点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上海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动员大会上,上海市委主要负责人说,“上海要有更高站位和定位,勇担更大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功能作用。”
“制定推广清单”“带动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已写入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上海自贸区为先锋,通过制度创新推动高水平开放,长三角这扇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正全面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货物申报由1天到半小时,船舶申报由2天到2小时——发源于上海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目前已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今年上半年,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同比增长13.9%;江苏、浙江、安徽出口分别增长5.6%、6.6%、11.9%。
志在开放的廓大格局,已有明确故事线。
拥地利,从一根羽毛到一条走廊
追求高质量创新,勇当创新的“排头兵”和“突击队”
安徽宣城,特别是新塘羽绒产业园一带,冒出不少带萧山口音的浙江人。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派驻干部叶海燕常笑称自己是“陪嫁丫鬟”——萧山引以为傲的那根“羽毛”,“嫁”到了宣城。
加速产业升级的萧山,急需“腾笼换鸟”。2015年初,宣城市和萧山区两地政府合作,由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与新塘街道共建承接羽绒产业转移平台。目前,园区已落户羽绒企业21家,形成原料采集、羽绒毛生产到羽绒制品的完整产业链。
一根羽毛,让萧山与宣城结了亲。宣城营商环境对标沪苏浙,园区管委会主任张勇笑言:“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我们争取一次都不跑。”2018年,宣城市来自沪苏浙的投资占比达八成,重大项目占比达六成。在长三角,类似的“联姻”故事不断上演。
安徽省委主要负责人说,谋准谋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首先要在追求高质量协同创新上谋划实招,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人才、科创、产业……江浙沪皖有千丝万缕联系。上海是集聚全球资源的“龙头”,江苏经济总量领先,浙江民企创新勃发,而安徽的锲入,加重了科创分量,也扩大了长三角创新的“朋友圈”。
“要让市场要素自由流动,需要打破一些‘篱笆’。”周世锋说。
从上海松江区出发的G60科创走廊,横贯长三角,被定位为“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带头“破篱”。
去年11月,合肥高新区有关负责人将营业执照交到杭州丽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池天水手上。这是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业务平台发出的首张异地登记营业执照。
“一网通办”,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之举,在合肥也成热词。合肥市13个县(市)区、开发区全部完成G60九城市“一网通办”窗口设立,企业可在合肥任一该类窗口办理九城市营业执照,其余八城市也将全面推开。
在松江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里,5只猴子的照片非常醒目,这是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的“宝贝”——世界首批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上游基础研究创新和中游技术转化最关键,长三角有优势。”蒲慕明说。
“我们将借上海科技创新龙头带动之势,积极参与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合作打造重大科创平台,共同培育数字经济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浙江省委主要负责人说。
地跨浙沪两地、国内首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最近大动作不断。6月21日,总投资128亿元的浙江平湖中意直升机生产项目签约落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该项目与全球最大的商用直升机制造企业合作,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60亿元。此前,长三角新松机器人总部基地、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平湖分院等也先后在此“安家”。
如今在浙江,借力合作创新风生水起。浙江给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不光省内可用,嘉兴、长兴、海宁等地还与上海合作通用“创新券”。截至今年6月,通过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已有1075家浙江企业寻求长三角地区机构服务3063次,“创新券”支持约5400万元。
高质量创新,已成为长三角的追求。“创新策源能力”“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高频词。
勇当创新的“排头兵”和“突击队”,长三角,正在创新中奋翼鼓翅,广开地利。
享人和,一条贯通三地的河流
强化高效协同,合力深化跨区域合作
从太湖到黄浦江,有条57公里长的太浦河,流经苏州吴江、嘉兴嘉善与上海青浦,江苏段40多公里,上海段约15公里,浙江段约1.5公里。
吴江区区长兼太浦河区级河长李铭,不管多忙,每月都要抽一天巡河——这是上海备用水源地之一,他笑称为上海“打工”。
“打工”者很卖力。喷水织机扎堆,成了污染源,吴江一下子淘汰了8500台,还关停小化工、小轧钢、木制品加工企业83家,减轻了污染,也为转型腾出空间。
太浦河再往东流,便是宋诗中“如何一湖水,半秀半吴江”的汾湖——一半属于嘉善,一半属于吴江。吴江区副区长、汾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琦给出新解:“汾湖正成合湖,合在长三角一体化了!”
在江南水乡,水是一面好镜子,可映照出跨区域合作水平。
青浦、昆山、吴江、嘉善四地界河约69条。“联防联治,交界黑臭河消灭了,两地百姓矛盾消除了,界河成了友谊河。”吴江区委书记王庆华对长三角协同治水很有信心。
汾湖高新区也迎来协作发展机遇。
吴琦算过一笔账,汾湖在册工业用地约3.5万亩,规模以上企业占了1.5万亩,贡献了约80%产值,而大量低端落后企业却占近2万亩。从2017年底开始,汾湖结合环境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腾退土地1201亩,为承接上海优质产业溢出腾出充足空间。
“身处上海一小时经济圈,既有生活便利,又没有大都市喧闹,汾湖在‘临沪’经济圈成为‘潜力股’。”李铭说,汾湖“春天”来了。
“抓紧推进我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政策扩散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加强系统研究,把自己能做的事更加积极有效地做起来、做到位,努力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走在前列。”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不用回家也能登记备案,太省事了!”吴江姑娘赵春晓,在上海青浦替吴江户籍的母亲办结跨省异地就医的登记备案,实现医保卡跨省刷卡结算。
目前,上海、浙江、江苏两省一市设区的地级市以上二、三甲医院,已全面实施了就医人员的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安徽也有4个地级市已纳入联网覆盖范围。
“断头路接通了,跨省公交车开行了,医保门诊异地结算也破冰了”,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认为,制度创新呼应了百姓对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迫切需求。
而沪、苏、浙交界处,被称为“制度创新样板间”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也渐露真面。“示范区将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公共信用等方面的一体化”,马春雷说,最终实现“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环保一根线、市场一体化、治理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居民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