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张斌 徐汉)出西安市四五十公里,便至秦岭北麓的鄠邑区。春末,看着成片的猕猴桃藤蔓爬满支架,还有结成绿豆大小的葡萄,45岁的党员姬元陆开始谋划三四个月后水果上市时的生意。
“我的客户既有线上的电商平台,也有线下的实体店铺。去年,靠冷链运输销售猕猴桃的收入就有200万元。”作为一名“农民经纪人”,如今的姬元陆走南闯北,还给自己经销的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做起了品牌,是老乡眼里的“带货大咖”。
但很多年前,家住鄠邑区玉蝉街道孙家磑村的姬元陆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修了20年摩托车,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西安。“我还是村里的支委,咱自己都过得一般,更谈不上带领村里人。”他说。
姬元陆的变化,得益于一段难得的“充电”时光。
2018年,姬元陆被推荐到鄠邑区乡村振兴学院学习。这个学院由鄠邑区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阿里巴巴教育集团等联合成立,主要招收农村干部、农村青年党员、农村带头人等,培训内容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展开,教师既有大学教授、创业能手,也包括农村的“土专家”。
“以前,咱眼界、想法、方式好像都跟不上这个时代,就像一个电量耗完的电池。”姬元陆说,“课堂上,老师结合我们当地的情况,既讲冷链、电商、品牌,还会讲如何跟顾客交流、打包、贴运单,我好像又充上了电,被激活了。”
带着所学,姬元陆找到志同道合的同班学员尝试从生态农业入手。“我们鄠邑在秦岭脚下,距离西安市区也不远,一边是农产品生产端,一边是消费端,我就想着把这两端联系起来。”说干就干,姬元陆开始成立合作社,联系客商,主销当地生产的“户太八号”葡萄和猕猴桃等。通过不断发展,去年销售量达到500吨。
记者了解到,鄠邑区从2018年成立乡村振兴学院至今,已培训2500余人次,很多像姬元陆这样的学员,已经成为当地带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让长期在村的农人“充电”,也要帮回村发展的能人“转型”。
苏建兴今年44岁,是鄠邑区余下街道双庄村的一名党员,经销过家电、干过装修,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我在城市和村里两头跑,后来发现,相比于城市,在农村我的舞台可能更大。”抱着大展拳脚的念头回村后,苏建兴却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农村创业,我比较缺乏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后来一看到有免费学习的机会,就赶紧报名。”课堂里,苏建兴不断把自己以往的管理知识和农业生产结合;课堂外,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陌生又熟悉”的家乡。
多次考察后,他和几位学员一起成立了苗木花卉合作社,还带动周边8户农户,现在年销售额130多万元。他不但获得了中级职业农民证书,还成了村里的后备青年干部。
不仅是在乡村振兴学院,如今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党员示范户、农业带头人正参与到当地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和管理课堂之中,充电转型谋发展正在成为新风尚。
鄠邑区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说,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对于基层来说,缺乏的是有想法、能力强、会干事的带头人。创设乡村振兴学院等培训形式,就是想通过定制化的课程和培训,储备一批愿意留在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才,并不断组织、培养、发展、壮大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打造引擎。
(新华社西安4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