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 杨晓梅)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陕西要兑现的承诺。
言必信,行必果。五年来,陕西将最硬举措、最优资源、最强力量投向脱贫攻坚战场,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对症下药,贫困发生率降低至0.75%,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解忧
7月,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迎来几场及时雨,83岁的白天发精神矍铄、心情舒畅。
20多年前,白天发的两个儿子因一场车祸不幸罹难,从那以后,养老就成了他的心病。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陕西通过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对因无劳动力或者丧失劳动能力贫困、因残重度贫困、因病重度贫困、因灾或意外事故重度贫困及因其他不可抗拒原因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助脱贫的重度贫困五类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
被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白天发每月可领取低保金、养老金、高龄补贴,年底还有村里光伏发电站的分红。白天发安心地说:“心里有底了。”
截至2020年3月,陕西全省保障农村低保对象85.7万人,救助供养农村特困人员12.3万人,66.04万兜底保障对象脱贫退出。
旬阳县城关镇刘店社区的刘思晗清楚记得过去五年接收到的每一笔助学金。高一1500元,高二2500元,高三2500元……去年,刘思晗按照地方专项招生政策进入西北大学。“这些钱解决了我上学的大部分问题。”刘思晗感激地说。
扶贫必扶志,治贫先治愚。脱贫攻坚开展后,针对因学致贫、因贫辍学等情况,陕西探索建立了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全省107个县(区)均出台控辍保学实施方案或工作措施,逐步实现贫困户“无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目标。
2019年,全省共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35.8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49.75万人次,落实国家、地方和高校扶贫专项招生计划6725名,并继续拓宽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优质高校的通道。
五年来,陕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00多亿元,改善6000多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安家
比刘思晗早两年进入复旦大学的王维,对家的记忆是“丛生的杂草、荒废的院落、坍塌的房屋”。
安居,是全省10个设区市、93个县(区)易地扶贫搬迁户共同的梦。
陕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推进,按照“两年全部开工、三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建设布局,高点规划建设各类安置社区,分类型精准推进,探索推行“先业后搬、以业促搬、以岗定搬、订单搬迁”模式,实现人、地、房、业对接。
2017年1月,王维家交了1万元,住进了商洛市商州区腰市镇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王维的父亲被安排在社区公益岗位上。“移民搬迁坚定了我们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也鼓励着我们继续努力奋斗。”王维说。
五年来,陕西共筹措资金483亿元用于搬迁建设。目前,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已全部竣工并达到国家入住标准,易地扶贫搬迁24.9万户84.4万人。
家要搬得出,更要安得稳。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陕西制定《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构建“1+7”后扶政策体系,积极培育搬迁安置点“社区经济”,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有能力、有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有一名主要劳动力稳定就业。
截至2020年4月,陕西通过公益岗位帮扶9.1万人就业,招聘生态护林员5.03万人,建设扶贫车间(社区工厂)1100多家,吸纳1.4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立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岚皋县孟石岭镇丰景村已脱贫群众李长松,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2016年10月,因病致贫的李长松被选聘为护林员,一年工资6000多元。第二年,村里的帮扶干部建议李长松发展产业。村里有人养蜂,有人种魔芋,还有人种香菇、木耳,李长松则看上了养鸡的路子。
如今,李长松的丰景村朋阳家禽养殖示范园,年均纯收入超过30万元。他还带动村里的38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靠山吃山,不止李长松。陕西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陕西通过落实生态护林员、推进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兑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八项措施”,惠及贫困人口178.33万人。特色经济林、林下种植养殖、森林生态旅游、种苗花卉等林业特色产业,累计带动130多万人增收脱贫。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陕南有茂林修竹,陕北有艳阳高照。“去年,我们20亩山地苹果卖了60万元,每亩收入3万元。”靖边县龙洲镇龙二村村民郝文虎自信自己选了一个好产业。
得益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榆林山地苹果品质居全国山地苹果之冠。2016年开始,榆林每年拨付1.5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山地苹果种植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2019年,榆林全市山地苹果面积达105万亩,产量55万吨,产值36亿元。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抓手。陕西制定3+X产业发展规划,为56个贫困县(区)制定优势特色产业菜单,组建9个国企“合力团”,强化科技扶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2018年以来,陕西年均入库项目1.5万个以上,促进全省268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实现增收;全省2326家涉农企业、10647个农民合作社把近90万贫困人口精准嵌入产业链。
目前,陕西已初步形成“大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发展格局,实现了特色产业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贫困户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