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盛利)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这次审议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意味着什么?重庆、成都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如何做?10月18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专家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大举措
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的《规划纲要》犹如“总施工图”,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至关重要。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注意到,相比起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的内容,这次“两个有利于”的表述,新增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意义。在易小光看来,这体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两地更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积极作为,才能形成和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比肩的“第四级”。
“成渝地区拥有1亿多人口、18.5万平方公里土地、近7万亿经济总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规模大、经济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合伙人周涛说,加快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推动在供给与需求两端发力、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有力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认为,重庆和四川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推进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以及其他区域的互动,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顺畅运行。同时,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联接点优势,大力推进开放经济体制创新,积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建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深化协同创新水平支撑新发展格局
未来成渝两地的协同创新将如何“破题”?
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两地科技主管部门携手合作,川渝协同创新打开新局面。通过建立工作机制,川渝两地科技主管部门联合组建协同创新专项工作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商定了合作事项,共同签订两地科技合作“1+3”协议,制定了今年推进实施的4个方面、16项协同创新工作清单,联合向科技部报送川渝两地科技部门共同争取国家支持的6个方面、30项重大事项清单。还与四川省科技厅分别出资1000万元,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两个重点领域,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与四川省科技专家库交换共享第一批8000余名专家信息。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首期10亿元重点投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领域科创企业。川渝23个市区县、28所高校、11个高新区(园区)及7家企业,联合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联盟”。
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在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等两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协同创新领域,双方可实现互补,共同发力;其次在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双方可实现共建共享;最后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双方也能够抱团发力。
目前围绕双城经济圈建设及“两中心两地”的定位,成都市正加快在科技创新领域做好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全市高规格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重构成都科技创新体系、改革方向,加快相关规划、方案制定,构筑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体系,目前“一核四区”西部(成都)科学城内,一大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正加快建设。“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继续深化在成都‘诞生’并推向全国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多领域科技体制改革。”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表示,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一道努力,探索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为引领,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通过“科创+产业”,加速培育高端高质高新产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