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继续高歌猛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从“十三五”末的超过60%向“十四五”末的65%迈进,农业转移人口平均每年将达到千万级规模。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基本特征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最终是为人服务,让人民安居乐业,共建共治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人民在城市中的主体作用、人民在城镇化中的核心作用,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强调“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在《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也指出,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以人为核心,应打破户籍迁移藩篱。合理的人口流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结果,有利于人才交流和劳动力资源配置。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降低落户门槛,连超大型城市上海也在今年3月发出通知:5个新城将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十四五”规划要求,“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这意味着,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户口“愿落尽落”梦想成真。
以人为核心,应缓解住房困难问题。住房关系民生福祉。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能否在城市留得下来,有没有住房非常重要。这些年,“房住不炒”已成共识,高房价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将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春节后,部分热点城市的土地供应模式更改为“两集中”,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这说明政府对土地的政策关注度提升。
以人为核心,应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稳住了就业,就是稳住了千家万户的“饭碗”和“命脉”。2020年,稳就业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压力,为社会稳定夯实了基础。“十四五”规划要求,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稳定拓展社区超市、便利店和社区服务岗位。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着力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这将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以人为核心,应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只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群众才能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针对部分城市医疗、教育、养老、救助体系不够健全、资源不够均衡、实力不够雄厚等问题,应当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推动资源下沉;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央调剂制度,稳步有序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救助保障制度,提升救助保障水平。
当前,人民已经从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生存型需求阶段转入了对追求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发展型阶段。我们要深刻领会推动建设高品质生活空间的重要意义,沿着新发展理念的指引,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以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共创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