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报 邢灿)一个生活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全新物种进入人类视野。近日,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了我国叶甲科昆虫一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
300亩的浙江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以保护为前提、以湿地为特征,在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让市民、游客充分感受大自然魅力。中新社发 引 炜摄
近年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形势严峻,迫使人们把目光转向城市生物多样性,希望城市能承担一定的留住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广州发现新物种引发广泛关注,恰恰反映了城市生物多样性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不应该缺席
什么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王向荣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中生物种类,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是城市本应具有的状态。”王向荣认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是保证城市生态平衡的基础,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保障,在调节城市气候、维护水的自然循环和水源清洁、保持土壤肥力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王向荣看来,城市生物多样性也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一项科学研究表明,与在乡村长大的人相比,在城市中度过童年的人更容易在特定季节出现一些过敏症状。
研究者分析认为,乡村的微生物远比城市的微生物多样复杂,与在城市成长的孩子相比,在乡村生活的孩子往往会接触更多的微生物,他们的免疫系统经过与这些微生物的博弈,已经适应它们。而在城市中长大的人却没有这样的经历,在成年后,一旦遇到某些免疫系统从未接触过或不认识的微生物,就比较容易染病。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并非新议题。在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东亚秘书处主任朱澍看来,像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样的议题,应该从传统意义上的边缘化议题变成主流化的议题;同时,还需要像重视经济发展一样去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使其逐渐成为一个长期的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化进程
怎样影响生物多样性
捷克斯洛伐克经典动画片《鼹鼠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因为人类砍伐森林建造城市,鼹鼠和它的好朋友刺猬失去了生活的家园,它们尝试用香肠堵住汽车排气管来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结果却是徒劳。
王向荣认为,这个故事恰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掠夺野生动植物的生命和资源的基础上。在人类到来以前,每一片土地都曾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然而人类建造的城市往往将许多生物驱逐出这片土地。
早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润志带领团队调研时便发现,城市化进程正在严重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在距北京市中心30公里范围内,每向中心靠近5公里,就会有一类昆虫物种消失。
城市化是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受访专家认为,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多种因素。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城市景观格局破碎化、异质化是关键影响因素。具体而言,一方面,破碎化使大的生境斑块不断减少,加剧了面积敏感型物种的灭绝概率。斑块面积是决定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面积大的斑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另一方面,破碎化的生境造成了物种之间的隔离效应,使物种迁徙和繁殖受阻。
“威胁同样来自于人类活动干扰、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等。另外,公园过量施用化学杀虫剂,在杀灭爆发中的靶标害虫的同时,也威胁到其所在的食物网内外的重要类群,如传粉蜜蜂和天敌昆虫等。”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朱朝东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划分城市野境
留存自然家园
守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规划者将扮演重要角色。
“规划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生境结构。”朱朝东表示,生境是指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是原生物种筑巢安居、繁衍生息的基础和前提,应在城市规划中尽量保留自然生态。
“例如保留一定比例的自然生境可以保护许多乡土物种。自然生境可以提供蜜源植物在内的食物来源,显著提高传粉昆虫多样性,从而保障关键的生态服务功能。”朱朝东举例说。
王向荣认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实现前提是留存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要实现生物多样性,城市中需要有无人进入和无人干扰的区域,让自然本身控制这片土地,让物种自主竞争、栖息繁衍。
“城市中有很多大尺度的公园、绿道、水岸等城市绿色空间,承载着生态保护、市民游憩等综合功能。在这些项目中,完全可以划出一定范围的、不设任何道路和基础设施的区域,形成荒野地,放任自然过程自由发展,维护群落的自然演替状态,为动植物生存提供多样的生境条件和栖息地。”王向荣说。
在王向荣看来,这样荒野地不仅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也能成为公众自然教育的课堂,让大家直观地观察和了解一片土地在没有人干扰的情况下应该具有的自然面貌。
在密集的城市建设区域,同样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王向荣曾参观了丹麦著名风景园林师StigAndersson主理的位于哥本哈根市街区或办公楼周边的6个小尺度项目。
“在很好地满足了各种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这些项目或是模拟当地的植物群落,创建出城市中的野境;或是通过再野化的途径,对原有公园进行近自然化的改造,提升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和生态服务能力。”王向荣回忆说,这些项目所有设计都采用乡土植物,林下保留部分枯木,通过近自然的种植方式,为城市动植物提供多样的生境条件。这种低维护、可持续、接近原生状态、由自然过程主导的城市中微小的野境,促进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建,也让城市更加充满自然气息。
案例精选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西湖淤泥变身“生境岛”
浙江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积场。1999年,西湖淤泥在历经几次疏浚后,通过管道被输送到这里。在历经几年的表层自然干化过程后,随着淤泥地表含水量渐渐下降,原来沉积于西湖淤泥中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使江洋畈形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
2008年,杭州决定把昔日的淤泥库打造成21世纪杭州西湖生态公园新典范。在此过程中,设计者根据植被生长情况,划出一些区域作为保留地,作为这个地方自然演替的样本,在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和未来的养护过程中不加干涉和改造,称为“生境岛”;在其余的地方则适当地疏伐乔木,去除一些弱小纤细的植株,使得强壮的植株能够生长得更健康,同时林地能够透入更多光线,为林下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此外,超过1000米长的栈道在平面上蜿蜒曲折,在立面上高低起伏,并结合了廊架、长坐凳和围栏,不仅为参观者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也提供了一系列观察平台和休息场所。
瑞士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任景观元素自由发展
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位于瑞士苏黎世市区北部。公园中不需人工维护的植被,潺潺的溪流、乱草丛生的池塘以及奶牛牧场等自由景观元素,形成有别于一般城市公园的荒野形象。
据了解,耶荷公园的设计理念是放任自然,各种景观元素自由发展,将人类干预尽可能减少到最低,让自然完成一部分设计任务。
以地貌为例,出于对动植物所需多层次生境的考虑,工作人员在公园的诸多区域配置和安排了不同类型的微地貌;采用黏土、木片、沙砾、乱石等材质铺设地面,有些是为自发生长的植被预留的,有些是为特殊的植物种子设计的。
又比如植被,公园设计的种植框架是让植被慢慢发展,既允许其蔓延,也容纳其出乎意外地自然发芽。工作人员在公园的有些地方也会播撒一些当地草籽,但更多是由风、鸟或小动物来传播种子。
丰富的地貌和植被为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环境。人工湖和湖边湿地是野鸭的家园,人们四季都可以看到成群的野鸭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湖中有鳟鱼游来游去。如果运气好的话,人们还会遇到狐狸或者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