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前沿
政策前沿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政策前沿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
2019-01-04  点击:[]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进一步加强我省基础科学研究(包括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更多领域跻身全国领先行列,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为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到2035年,我省基础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产出一批对世界和国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原创性科学成果。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省建设成为引领西部、服务全国、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创新中心,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团队及平台。

二、完善基础科学研究布局

(一)强化系统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统筹协调发展,促进跨学科研发,实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强化系统部署,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

(二)突出科技计划引导作用。发挥科技计划支持源头创新的重要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探索,凝练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攻关;围绕我省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需求牵引,加强能源化工、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配合)

(三)完善科技基础设施。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格局,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中科院西安科学园等建设,打造集基础科学研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研发大平台。支持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设,并结合国家战略,在能源、生命、地球与环境、材料、工程技术、核物理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科学院配合)

三、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

(四)着力培育国家级平台。整合优质基础科学研究资源,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在物理信息融合、新材料、能源化工、人口健康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我省“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探索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规律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积极打造跨学科、大协同、能引领未来发展的国家科学中心。(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科学院配合)

(五)加强省级创新基地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完善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按主体学科、企业、军民共建、省市共建分类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建立稳定支持机制和管理规范,保障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和对外合作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加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提升野外观测研究示范能力。(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科学院配合)

四、壮大基础科学研究人才队伍

(六)加强高水平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两院院士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建设院士工作站,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进一步实施好“千人计划”“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不断充实高水平和领军人才队伍。优化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合理流动。(省委组织部牵头,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协配合)

(七)加强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尊重人才发展规律,完善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针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长期稳定支持和接力培养机制。为青年人才主持、参与重大科研任务创造更多机会,培养并打造一批优秀青年创新团队。(省委组织部牵头,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

(八)稳定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符合实验技术人才及其岗位特点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技术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加大实验技术人才、专职工程技术人才和开放服务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培训,提升技术能力和水平。(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的聚集作用,稳定支持一批优秀创新团队持续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聚焦科学前沿,加强协同合作,培养跨学科、跨单位、跨省际、跨国界的综合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和支持我省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

五、加强国际合作

(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参与运行管理,积累管理经验,在我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发现、选择若干项目进行合作攻关。(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配合)

(十一)全面深化国际合作。探索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措施,设立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吸引外国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学者来陕工作并开展合作研究。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完善与国际一流团队交流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培育出一批有中国特色、陕西基因的标志性基础科学研究新成果,扩大我省科技创新影响力。(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

六、优化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

(十二)加大财政投入和资源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形成资助基础科学研究的省级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设立省基础科学研究基金,构建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重大平台和基地为支撑,以面上项目为补充的基础科学资助体系。推动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相关机构建设,促进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成立陕西省基础科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就我省基础科学研究重大需求和重大工作部署进行咨询评议,提供决策建议。(省委编办、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对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家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继续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探索联合资助、慈善捐助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省基础科学研究基金设立企业联合基金。(省财政厅牵头,省科技厅、省税务局配合)

(十四)深化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按照基础科学研究规律和“放管服”要求,完善项目遴选、过程管理、验收结题、绩效评价等机制,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破除制约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落实法人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使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心无旁骛地开展科学研究,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配合)

(十五)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把科技重大项目等打造成为融通创新的重要载体。深化“一院一所”模式,开展协同创新,促进成果孵化转化。鼓励企校共建“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以企业为主导,打造技术研发、人才聚集、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活动开源开放的新趋势,创新基础科学研究组织形式,探索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众包众筹。(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配合)

(十六)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和科学数据管理,统筹科技创新基地规划布局。面向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和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的自然本底数据、种质、标本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收集。科学统筹军民、央地、部省优势科技资源,开展协同创新。鼓励军民科技资源双向开放共享和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建设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研究平台。推动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军民融合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券在促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方面的作用。支持涉军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实行“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以人才共育、共用、共引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省科技厅牵头,省委军民融合办、省教育厅配合)

(十七)完善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转变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帽子”、唯奖项的倾向。自由探索类基础科学研究主要评价原创性和学术贡献,探索开展长周期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目标导向类基础科学研究主要评价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效能。完善委托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承担科研任务的机制,试点领衔专家项目负责制,赋予领衔专家更大的项目自主权。(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

(十八)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科研诚信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格执行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和惩戒制度,教育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指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对科研人员学术成长轨迹和学术水平进行跟踪评价,对重要学术成果发表加强审核和学术把关。(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科学院、省科协配合)

(十九)推动科学普及。充分发挥基础科学研究对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重要作用,鼓励科学家面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省科协牵头,省科技厅配合)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27日

上一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
下一条: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商务厅等部门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