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典型案例
兰州新区:从遭受质疑到逆势翻盘
2020-06-25  点击:[]

中国城市报 郑新钰)8,对于一个城市的历史来说,太短了。但对于漫长的蛮荒时代、传统农牧时代来说,8年的城市发展史足以改写过去的一切。

兰州新区临港花海

兰州新区黄河大道

2012,兰州新区被国务院批复为全国第五个、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一出生,它就站在了风口浪尖,外界对于它的质疑声从未停止。

“不能用老眼光看新区。”每个新区人都是兰州新区的成长见证者,在他们眼中,城市和人一样,只有正视不足、砥砺前行,才能长足进步。

2019,兰州新区经济增长18.5%,增速位列国家级新区第一位;今年一季度,兰州新区“逆势”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3%

从一马平川到产业新城,从饱受质疑到逆势翻盘,兰州新区跑出“加速度”的背后,靠的是什么?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来到兰州新区一探究竟。

系统工程唤醒沉睡的土地

兰州新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区北部秦王川盆地,在这个盆地内,民间至今还传诵着这样一句歌谣:“此地原来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

在成为国家级新区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村庄、农田和荒山,纸上描绘的新城愿景能否实现,让很多人都心生疑虑。

想要推动新区建设,首先得有水。在干旱地区建城,面临的困难之首就是水资源匮乏。

历史资料显示,为解决秦王川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甘肃省水利部门自1976年至1995年期间,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大通河水跨流域东调120公里,为兰州新区开发、兰白都市圈建设和供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引大入秦工程”的实施,解决了这里干旱少雨,靠天吃饭的问题。

有了水之后,放在兰州新区面前的试题,就是如何唤醒沉睡的土地。

不同于浦东新区、郑东新区这样沿着城市边界无缝蔓延出来的新城,兰州新区距离兰州市主城区近70公里,是一座跳跃式建造的新城。

从出生之初,它担负的使命就非缓解人口和土地资源压力的居住区,而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在这样一片“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如何实现“增长极”的蓝图构想?持续关注研究兰州新区建设发展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鹏博士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当下看到的“加速度”和“增长极”的背后,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其发展空间格局和功能框架的坚实落地,也有其不断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强带动性项目的支撑,同时兰州新区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个以宜居宜业作为建设发展目标的新兴之城,在规划之初兰州新区就确定了“北工南居”的城市发展总体布局,从建设初始的7个功能组团再到目前中川园区、西岔园区和秦川园区的3个下辖园区,各片区发展功能不断明确、发展主线日益清晰。

“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和功能框架的不断优化完善,为当下的‘逆风翻盘’夯实了承载发展的基本盘。”王鹏说。

壮大实体经济

争得一席之地

每个新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产业发展蓝图,正在快速前进的兰州新区并不缺闯劲和拼劲。

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各城都在拼尽全力抢夺优质的产业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兰州新区拿什么和别家争?

在兰州新区纬三十四路正威集团电子信息产业园内,技术人员正在对连铸连轧生产线进行调试。这座起家于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2013年入驻兰州新区,“年产25万吨光亮低氧铜线杆,实现产值100亿元”是正威来到兰州新区时的野心。

“集团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落子,一是看中了甘肃省有色金属原材料的资源优势,二是因为这里电力和运输成本低。”刘汉勇是贵州人,就职于正威集团多年,此前一直在长三角地区工作。2013,受总部调派,刘汉勇来到了西北大地,担任正威(甘肃)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属新材料事业群副总裁一职。

刘汉勇告诉记者:“我们立足这里的区位优势,加大了与甘肃省国有控股企业及省内知名企业的合作,逐步在甘肃省形成了金属新材料精深制造产业链集群,企业和城市之间实现了互利共赢。”

除此之外,总投资32.5亿元、占地550亩的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高档电解铜箔项目,从项目洽谈到开工建设用了不到4个月,前期手续办理不到30,20198,该项目建成投产。今年15,该公司产值1.42亿元。

正威的“大”和德福的“快”只是兰州新区借壮大优势产业打翻身仗的一个缩影。

电价低、平均气温低、空气干燥;省内中药材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规模大;3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甘肃对外开放的门户……兰州新区心知肚明,只有立足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明确产业定位,才能在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已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九大优势产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国家电网公司首个落地建设的“3+N”云数据产业布局示范项目——甘肃国网云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一期)已进入调试阶段。“新基建”的到来,将为这里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

再添“金字招牌”

提到兰州新区今年一季度的“逆势增长”,就不得不提到疫情期间总投资56亿元的32个产业项目率先集中开工。

当项目建设“开足马力”,项目现场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是特殊时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项目建设,这场战役的确不好打。

“刘总,您企业的用地预审已经办好了,马上进入招拍挂环节。”“徐总,你们临水临电手续可以开始报装办理了,下午我和你一起去政务大厅报装。”……急促的脚步、繁忙的电话铃声是代办员们的工作常态,忙碌的景象源于兰州新区推行的“一项目一专员”精准代办服务。

大到项目的立项、审批,小到企业的水电暖配套手续,以及企业融资需求和用工困难,这都是代办队伍的工作范畴。虽然代办员们面对的工作繁杂,但这也是疫情期间项目得以快速落地的秘诀。

今年3月初,兰州天河消防和时昶水工两个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缺少工程建设用土,直接影响项目进度,面临停工困境,企业负责人万分着急。现场服务过程中,专职代办员了解情况后,将这个问题及时汇报给了老蒋。

老蒋名叫蒋斌,是兰州新区中川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疫情期间,他为了大大小小的类似问题没少忙活。

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哪里去找那么多土?“我当时立刻与几个将要出土的项目工地进行联系,最终找到了恒裕湖畔项目为最佳出土方。”虽然找到了土,但出土的过程没有老蒋想象的顺利。

老蒋说:“因为需要办理拉土手续,所以我们又跑到执法部门与其对接。跑了一天,终于确保当天晚上就将土运到了项目现场。”

像这样的故事,在采访中老蒋讲了一件又一件,用他的话说,从“管理”到“服务”,执政思路的转变,才是改善营商环境的核心钥匙。

记者注意到,2019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高峰论坛暨《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投资评估报告》发布会上,兰州新区、雄安新区成为19个国家级新区中获评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的两个新区。

如今,营商环境已成为了兰州新区吸引企业投资的一张王牌。在兰州新区的每个干部都深深懂得,只有主动担当,服务好兰州新区的企业和人,新区,才有希望。(图片由兰州新区中川园区管委会提供)

机会之门正在开启(记者手札)

正如兰州人的低调朴实一样,兰州新区在成长过程中秉持的基调同样是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唯一一次“高调”出现在公众面前,还是因为几年前那一篇指控其为“鬼城”的文章。从那以后,“人气”就成为了兰州新区最受关注,也最受争议的话题。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人气的聚集也需要一个过程。记者得到一组数据:2019,兰州新区的常住人口近40,特别是越来越多企业的投产和职教园区的入住,兰州新区的人口增速超过了兰州市区。

时隔多年,当记者再来兰州新区,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过去从市区发往新区的公交车只载着“寂寞”,而如今,高峰时期车厢内载满了人。

“工作生活在新区的年轻人多吗?”对于这个问题,记者得到答案是:“现在基本都是年轻人。”同年轻人一样,年轻的新城也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如今的新区,宏观上有完善的功能布局,中观上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微观上有到位的政府服务,要说它当下最需要的,可能更多的是外界对它的信任和信心。

8岁的兰州新区,已经不用再反复回答“我是谁”“我在干什么”这样的问题。大家更关注的,也变成了“兰州新区将要去哪里”?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随着西部大开发再升级,“机会之门”正为兰州新区徐徐打开。箭上弦,鞍上马,人生能有几回搏?兰州新区正“拼”字当头,筑一个新的梦想高地。



上一条:世界瞩目天津 智能照亮未来
下一条:天津智能科技产业形成九大优势领域 产业发展提速竞争实力增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