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新闻网 金校宇)长三角,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如一颗耀眼明珠镶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引领着我国港航经济发展。
推动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提高经济聚集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凝聚合力,今年以来,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管委办)牵头各相关单位,细化任务、落实分工、明确责任,协同推进内河航道网络化、区域港口一体化、运输船舶标准化、绿色发展协同化、信息资源共享化、航运中心建设联动化六大行动。
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犹如江河入海,聚合奔腾、气势如虹。
内河航道网络化 补齐短板船畅其行
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水网密集之地,纵横交错的航道上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沿河沿江地区的大量物资通过水路运输得以调运交易、走向世界。
以织密航道网络为目标,长三角地区港航管理部门协同推进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携手共绘船畅其行的未来蓝图。2019年,京杭运河新开挖航道段已开工建设,湖州、杭州“四改三”段主体基本完成;芜申线、长湖申线、杭平申航道项目建设和苏申内港线航道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项目有序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实现全面开工。据了解,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将开发354.9公里的航道,其中建设二级航道167公里、三级航道169公里;同步建设枞阳、庐江、兆河、白山、派河口、蜀山、东淝河7座船闸。工程建成后,全线将实现1000吨级船舶的通航,其中江淮沟通段将实现2000吨级船舶通航。
“我现在要想从芜湖走水路将货物运到淮河边上,得先沿着长江向东,再转至京杭运河向北,最后沿淮河向西。这么一趟下来,最短也要花上6天时间。希望能有近一点的路,少跑路、多接单。”常年往返于芜湖和淮南的船民老胡,对记者道出了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安徽引江济淮集团建设管理部部长沈登乐表示,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建成后,将贯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相比于现在绕道京杭运河,船舶可最多节省航程600多公里。航道建成后,在北端将与沙颍河、贾鲁河连接,直达河南腹地;南端与合裕线、芜申运河连接,直达长三角核心地区。如此看来,一条平行京杭运河、连接中原与长三角地区的1000公里南北水运大动脉正在形成。
区域港口一体化 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
“如今,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实现区域港口间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众多长三角港航企业的共识。”在管委办主任徐国毅看来,“转变思想才能推动改革”。
今年2月,在备受瞩目的小洋山,沪浙两个世界级大港再次“握手”。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通过股权合作,共同推进小洋山地区综合开发。目前,小洋山北作业区规划方案已编制完成,小洋山北侧开发配套围垦区块Ab区成陆工程正式开工。
在积极参与芜湖、南京、太仓等码头投资经营的基础上,2019年,上海港与大丰港设立集装箱码头公司,共同经营大丰港的集装箱业务,实现大丰港与上海港集装箱航线“天天班”服务。
宁波舟山港则积极开展进长江、拓内陆、联大洋行动,在南京组建长江区域公司,鼓励长江沿线市场物流企业、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宁波舟山港长江支线业务开发,目前已逐步实现长江内支线班轮稳定运营,业务辐射长江中上游重庆、武汉、合肥、芜湖、马鞍山、南昌等区域。
2019年,长三角地区省级港口运营平台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江苏省以南京港股份上市公司为主体,积极推进沿江集装箱码头的一体化整合,进一步提升集团资产证券化水平,同时努力打造以南京区域航运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宁镇扬海江河中转综合枢纽;安徽省则在2018年8月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同年11月安徽省港口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的基础上,实现省属国有资产和沿江五市市属港航资产基本整合到位,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工作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长三角港航单位还十分注重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快构建干支联动、近洋远洋航线合理布局的协调发展格局。今年5月,南京至上海内外贸直达航线顺利开航。该模式可有效提高船舶运营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为内外贸发展提供了更为稳定、高速、经济的物流通道。据悉,2019年,港航企业合作开发芜湖、南京、九江至上海的点对点直达航线分别达10班、16班、6班。
运输船舶标准化 辞“旧”迎“新”添动力
深入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是提高内河航运竞争力、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实现内河水运现代化必经之路。
以此为导向,2019年,长三角港航单位加快制定实施京杭运河—淮河水系过闸船舶船型主尺度系列国家标准,继续引导淘汰、改造安全和环保性能差的船舶,同时限制高排放内河船舶使用。
货物运输集装箱化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内河运输的重要发展趋势。今年以来,淮安、苏州等内河水系地区积极应用集装箱船舶,苏北运河运行的内河集装箱船舶平均运力达80标箱以上,苏南运河运行的主导船型达34标箱以上。
为巩固黄浦江核心段小型散货船疏导整治成果,上海市交通委员会联合市公安局、上海海事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黄浦江水域通航安全管理的通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另外,上海积极推动浦江游览玻璃钢船退出市场,预计今年年底前全部退出。
在深入推进内河船舶标准化的同时,江海直达船型的研发和推广也取得显著成绩。上海支持企业逐步扩大124标箱集装箱船江海联运服务范围,目前运行船舶2条,在建2条,已形成每周三班的苏州至洋山的定期班轮航线,装载率80%。在浙江,浙北内河(嘉兴)河海直达千吨级散货船型研发课题已通过验收。河南商会新设江海直达运输企业落户舟山,拟建8艘江海直达船。
绿色发展协同化 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升级扩容
在浙江湖州城东水上服务区,300多米的岸线上密集靠泊着一排货船。与想象中的场景不同,服务区内看不见燃油产生的黑烟,也听不到“轰隆”的柴油机发电声。
这种改变与岸电的建设和使用密不可分。
“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兼顾了经济性和环保性。”湖州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长史旭初介绍,以城东水上服务区为例,进行岸电改造后,船上的用电成本每千瓦时可节约3角钱,年消耗柴油减少了157.68吨,年减排二氧化碳498.35吨。
作为全国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的率先实施地,长三角相关海事、港航、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加强联防联控,创新监管手段,提前布局港航绿色产业配套,积极推进岸电、LNG等替代性措施落地。
“今年以来,长三角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升级扩容,不仅区域范围扩展至长三角全境,其协作工作范围也由船舶大气污染防治扩展至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全领域,具体涵盖船舶大气污染防治、船舶水污染防治、港口和船舶新能源应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4项主要工作内容。”徐国毅介绍。
此外,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支持,目前已将400总吨以下船舶配置生活污水收集处置要求列入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的新一轮修订计划;江苏基本实现“一零两全、四个免费”(到港船舶污染物“零污染”“全接收”、航行中排放“全达标”、水上免费交通、免费锚泊、免费生活垃圾接收、免费生活污水接收)全覆盖;浙江积极开展100—400总吨内河货船生活污水柜安装改造奖励工作,截至10月底完成5049艘浙江省籍内河货船生活污水防污染改造,改造总体进度超70%。前三季度,浙江省管内河港口船舶含油污水、船舶垃圾、生活污水接收总量较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信息资源共享化 公共平台服务范围持续扩大
受水深限制及江海不同运输要求影响,一直以来,长三角地区水路运输“碎片化”特征较为明显,一票货物如果要借船出海,往往需要经历小船换大船、支线换干线的过程。水水中转过程中,物流信息标准不一、交换不畅给相关参与方带来诸多不便。
在长三角港航单位的共同推动下,目前该地区及长江流域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升,集装箱及散杂货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服务范围持续扩大。
作为长三角地区提供大宗散货江海联运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2019年,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公共信息平台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行业监管、数据交换、航运交易四大功能。截至10月底,平台新增应用企业144家,累计达1141家,年均访问量超过30万次。平台打通与海关、海事、边检、港口调度、引航、码头、代理信息通道,建立覆盖进出港、在港作业、海江运输等15项业务主要节点物流链,实现船舶全程物流可视化,建成航运管理服务系统2.0版,基本实现航运安全动态数字化管理。以业务为纽带,平台大力推进信息互联共享,新增张家港电子口岸等数据交互港口、平台5家,累计达10家,共享港口、码头、船舶、货物等10大类1000个数据项,并形成《江海联运大宗散货数据交换共享规范》。
在打造集装箱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方面,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武汉、九江、芜湖等港口与上海洋山、上海外高桥码头已开始实船上线测试,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数据日趋完整,平台功能愈加完善。
此外,随着江苏、安徽两地省级港口集团的成立,两省港航信息系统也面临着重构升级。据悉,江苏省目前已完成建设现状及应用评估调研分析,正稳步推进南京港智慧港口科技示范工程、太仓港四期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科技示范工程等自动化码头、智慧港口建设,推进通扬线航道整治科技示范工程、秦淮河航道整治科技示范工程、洪蓝船闸、苏北运河船闸、谏壁船闸等智慧工地、智慧船闸建设。安徽省则正在规划整合安徽省港航集团所属对外开放口岸的港口信息系统,力争2020年年底前建成省级集装箱江海联运等公共信息平台。
航运中心建设联动化 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伴随长三角港航业的强势崛起,航运金融、航运交易、信息服务、海事仲裁等现代航运服务业逐步在沪聚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对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和六大行动方案中的细化任务,上海积极完善航运指数体系,研究编制集装箱班轮准班率指数。加大航运指数推广应用,研究起草“中国沿海运价指数挂钩合约标准化合同范本”,目前沿海煤炭海运市场指数挂钩协议使用比例已超过50%。值得关注的是,上海航交所与上海期交所合作开发的运价指数期货产品预计将于近期发布。
作为上海现代航运产业布局的有效互补和长三角港航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浙江国际海事服务基地、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据统计,浙江舟山船用燃料油供应规模已达全国第一,并跻身全球十大加油港,一批国内外知名供油总部、结算总部及供油企业先后落户。
当下,长三角三省一市正积极破除制约共同发展的“瓶颈”,在沟通中求同存异,联动推进航运中心建设。
以省港航集团公司为主要平台,安徽在完善所属长江干线港口和淮河干线港口运营能力的同时,持续加强与长三角港口合作,将芜湖港、马鞍山港打造成安徽省江海联运散货过泊中转基地,将芜湖、蚌埠等港口打造成上海航运中心重要集装箱喂给港。
江苏重点发展近洋航线和内贸沿海集装箱运输,为长江中上游集装箱提供中转、集并、分拨等服务,提升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太仓港集装箱干线港服务能力;优化江海转运联运体系,推进集装箱运输“陆改水”和“就近下水”,有效调整运输结构;充分发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作用,按照交通运输部提出的“12.5米深水航道开通至哪里,海港待遇延伸到哪里”的要求,在港口等级提升、航线开辟、引航护航服务、通关一体化等方面增强南京以下港口海港功能。
长三角高端航运交流也更为密切。“2019中国航海日论坛”、“新时代·大航海·强国梦”智能航运峰会、中国航运20人论坛2019夏季峰会、北外滩港航服务发展论坛、中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峰会、2019国际船舶管理峰会等具有影响力的航运论坛研讨先后在上海、南京、宁波、舟山、芜湖等长三角重要港口城市举办,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智能航运、绿色航运等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携手共进、合作共赢成为共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
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一个完善健全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记者观察】六大行动实施亮点
高度重视 组织有力
《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印发后,在广泛征求三省一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管委办立刻制定实施任务分解表,细化具体任务,明确责任部门。三省一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相继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工作方案,落实专门机构和责任人员推动执行。
健全机制 统筹协调
在管委办的推动下,三省一市按照“牵头抓总、一抓到底”的原则,相继建立符合各地实际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互通有无的工作体系。依据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定位,管委办主动与各地管理部门对接,积极推动三省一市省级港航集团的沟通协作,为长三角港航企业深度合作牵线搭桥,促进长三角港航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大局 亮点突出
三省一市始终以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为出发点,坚决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大局,积极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此外,结合本地特点,积极探索前瞻性工作,制定施行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办法,使得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工作亮点和先进经验纷纷展现,主要体现在绿色港航发展和信息化发展等方面。
强化宣传 营造氛围
除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对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情况进行宣传外,管委办积极通过论坛、峰会、会议等形式,加强对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以及智能航运、绿色航运发展的宣传,得到了港航业的普遍认可。
重视环保 保护生态
管委办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探索推出“岸电使用成本分摊机制”;对长三角区域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全面升级扩容,每季度牵头组织区域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协同推进工作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积极协调长三角海事执法部门进一步强化船舶燃油执法监管,探索构建异地黑名单制度,加强执法联动。
信息共享 智能创新
管委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布了《长三角智能航运发展报告(2019)》,同时积极协调浙江省内河船舶“多证合一”改革在长三角推广,着力促进长三角港航信息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