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
特色小镇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研究 >> 特色小镇建设
刘士林:构建新时代的特色小镇
2018-10-18  点击:[]

(网易)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特色小镇,应该在空间上“小而美”,在产业上“特而强”,在体制上“新而活”。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特色小镇提出哪些新要求?或者说,特色小镇在新时代将发生哪些重要变化?笔者认为,新时代的特色小镇,应具有如下几点特征:

一.空间上要规模适度。在新时代之前,特色小镇一度出现了“大跃进”现象,在空间上引发了新一轮的“摊大饼”,在房地产开发、旅游景区建设、政绩工程等外力的刺激下,特色小镇很快冲破了“几平方公里土地”的边界界定,甚至把特色小镇混同于“拥有几十平方公里以上土地”的特色小城镇或产业园区,于是出现了“小镇不小”等新问题。新时代以来,在严防房地产化、“划定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边界”、适度控制旅游景区类小镇等新形势下,产业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成为特色小镇的主要特征,其中一个重点是,对特色小镇在空间上无节制的蔓延加以控制,引导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回归至一到三平方公里的规模。在这个背景下,过去一些企业在特色小镇的幌子下,先把空间上符合特色小镇要求的古镇、古村等拿下,而主要意图却是要拿周边土地搞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将变得不可持续,并面临着各种红线和风险。

二.产业上要选准做精。“坚持产业建镇”“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是新时代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提出的核心要求,也是防止特色小镇建设房地产化、旅游景区化、工业园区化、形象工程化的主要抓手,还是激发特色小镇内生动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防止出现空心化和鬼镇化,以及实现其作为城市和农村接合地带而带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手段。目前这一理念已形成共识,但主要问题是产业定位偏大偏全,按照产业园区的模式和体量来设计特色小镇产业规划,往往超出了特色小镇的承载能力,丧失了特色小镇产业“小而特”的本质要求。比如,那些动辄投入数十亿、上百亿的特色小镇,以及不切实际提出的百亿级、千亿级产业规划,它们尽管“看上去很美”,但受特色小镇空间容量、人才人口规模等条件的限定,基本上没有一个是可以做大做强的。因此,在新时代提出的要求,是把小镇产业选准做精,只要和自己的空间和生活需要能够比较匹配,就是很好的产业定位。

.体制上要分工明确。过去,在特色小镇的开发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政企不分,政府越位和缺位都比较多,甚至政府成为了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在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大包大揽。从整体上看,新时代的特色小镇正在进入一个规范和治理时期,“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坚持市场主导”“防止政府大包大揽”等,主要是针对政府的越位缺位而发。以后政府的角色已非常明确,主要是“制定规划政策、搭建发展平台”,而企业则“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成为建设主体。未来特色小镇建设得如何,能否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做到“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推出一些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样板,关键在于如何摆正和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未来特色小镇发展特别需要探索的。(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

 

上一条:国家特色小城镇投资发展潜力研究报告(2018)发布
下一条:英美乡村演变特征、政策及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