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报 叶中华 通讯员 张利波)山东省东营市,一片因黄河而变的土地,一座因油田而生的城市。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东营市聚焦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开发利用新能源到加快湿地城市建设,从加快工业固碳技术应用到推进黄河入海口生态修复,东营逐绿而行、久久为功。这座黄河入海口城市,脚下是一条绿色的、通达的、美丽的高质量发展跑道。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港城热力厂区全貌。 高 通摄
小切口入手
因地制宜探索“双碳”路径
走在山东省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区里,随处可见标有“港城热力”的公共管廊。作为开发区唯一的集中供热热源,山东省东营市港城热力有限公司通过与开发区管委会签订独家经营协议,实施港城集中供热项目,一改之前小锅炉数量多、分布散的杂乱现象,不仅提高了热效率,而且减少了排放,环保也有了保证。
“我们的热效率达到80%,且实现全厂废渣零排放和锅炉超低排放,高效又环保。”公司副总经理王曙光介绍,目前,公司已建成管廊总长度超过30公里,管廊内各类管道50余条,总长度超过300公里,覆盖开发区全部已建成投产企业。
以集中供热取代分散供热,是开发区推动节能减排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这几年东营市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东营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瞄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破传统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聚力推进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塑,为应对“双碳”大考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前,东营市正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双碳”研究,加快编写《东营市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东营市碳达峰行动方案》,着力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双碳”路径。
以技改促节能减排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推进二氧化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能够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如今,在东营,这项技术正在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致力于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
在东营市港城热力有限公司的厂区里,一个个标记着吸附塔、干燥床、脱硫床、冷却器、精馏塔等字样的罐体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设备共同组成我们的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装置,采用两段法变压吸附技术,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氮气分离,再通过氮气提纯和二氧化碳吸附精制,分别获得高纯度的氮气和工业级二氧化碳。”东营市港城热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健说。
石化产业是碳排放大户。作为东营市打造鲁北高端石化基地的核心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石油化工企业62家,碳减排空间巨大。针对这一特点,开发区从2019年开始,尝试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整合研发力量,引进专家团队,加大碳捕集、利用与技术的推广应用。
“我们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联合开发了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工艺技术,并以港城热力公司为试点,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了锅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一期)试点项目。”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涛告诉记者,现在项目二氧化碳年捕集能力达到10万吨,同时每小时副产氮气16000立方米,实现了捕碳与增效的双赢。借助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区众多石化企业开始从中受益。“通过应用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公司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15%左右。”东营市海科瑞林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胜军介绍说,企业捕集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卖到园区其他企业,每年二氧化碳销售收入大概在1500万元到2000万元。
作为胜利油田的主产区和所在地,东营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经过多年发展,东营市培育形成了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石油装备、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经济发展特征十分突出。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转型升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东营市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线,加快推进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用3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千企技改”工程,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严控“两高”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同时,按照“集群发展、科技赋能、优胜劣汰”的发展路径,重塑产业生态链,通过提高项目门槛,完善产业链图谱,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提升行业能效水平,推动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
此外,东营市还通过强化单位能耗产出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运用、实行差别化要素配置等措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20年完成11家企业淘汰类炼油产能退出,退出产能326万吨。
培育“四新”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润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片片光伏太阳能电池板经过二十几道工序后匀速下线。
“我们公司生产的电池板采用无损滑片技术,可实现双面发电,是山东省唯一一家可以做双玻双面电池板的企业。”山东润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平介绍,公司使用国际上先进的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生产设备,建成了5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和500兆瓦组件的全自动生产线。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市积极布局实施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支持,润马光能高效光伏组件项目进展迅速。
“项目从今年1月份开始立项,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在4月份就成功实现投产,我们自己都感觉不可思议。”李德平说,整个项目计划投资7亿元,主要建设高效出口组件自动化生产线和HJT光伏电池片生产线。全部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0亿元。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光伏产品制造、光伏系统集成及服务的公司,润马光能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己任,通过与国内知名光伏科研机构合作,持续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工艺技术一体化及产业化发展,着力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光伏组件制造产业发展方向。
这几年,越来越多像润马光能这样的新兴产业企业落户东营,有力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近年来,东营市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聚焦“四新”经济,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正成为东营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东营市坚持以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积极搭建各类创新载体和高能级创新平台,逐步形成“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的创新发展格局。航空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各类新型低碳产业加快发展,释放出推动“减碳”的强大韧劲和活力。数据显示,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18年的28.15%提高到2020年的34.21%,提高6.06个百分点。
深化能源革命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秋日里,占地1200亩的垦利宏泰4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着实壮观。一眼望不到边的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无声无息中,太阳光转化成电流涓涓汇入电网,电池板浓荫下,鱼虾游来游去,丝毫不受影响。
“这里以前是个养虾池,如今我们在不影响水下养殖的情况下将这里变成了渔光互补项目,通过光伏发电来增加收益。”东营市财金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美海告诉记者,该项目采用国内最先进设备,可在正面发电的同时利用背面吸收太阳散射光进行二次发电,有效提升了发电效率,预计项目每年可以发电500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资源禀赋,东营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各类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近年来,东营市深入推进能源节约型城市建设,把能源结构调整摆上重要位置,在推动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同时,科学布局、合理开发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截至2020年12月,全市新能源装机已达205万千瓦。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当前,东营市正立足本地实际,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研究谋划,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对区域内各种空间、物质资源进行开发,加快构建具有东营特色、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