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典型案例
“特区+老区”深赣港产城探索一体化新模式
2021-11-18  点击:[]

(中国城市报 王楠)一年前,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与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协议,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深圳市与赣州市合作框架协议》精神,在赣州市南康区共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以下简称深赣港产城)。

江西省赣州国际陆港繁忙的景象。

赣州国际陆港首列中亚班列开行。

伴随着机械设备施工的轰鸣声,来自江西省内外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陆续“入港”,与园区全方位融合,通过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的创新,实现了海、陆港互联互通、一体化运营。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几十年来形成的独有体制机制和政策经验。对于赣州革命老区而言,借鉴特区模式,按照“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总体平衡、立足长远、滚动发展”的基本思路,朝着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道路砥砺前行。

顶层联席制度推进目标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深赣港产城在创建之初也曾面临质疑。有观点认为,深圳和赣州在思想观念、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历史文化、人才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磨合或需较长时间。

为解决这些客观矛盾,两地政府将定期与合建企业沟通作为打开局面的第一步。赣州国际陆港集团规划建设部部长朱经明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首先建立了赣州市与深圳市合作共建的领导决策机制,两市分别指定一名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任副组长。其中,赣州市发改、工信、财政、自然资源、住建、交通、商务、国资等部门及南康区政府、赣州国际陆港管委会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深圳市扶贫合作、发改、工信、财政、规划、自然资源、交通、商务、国资等部门及盐田区政府、盐田港集团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协调小组成员。”

记者了解到,协调小组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合作区建设中政策实施、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保障合作区建设顺利推进。

2020年4月,双方轻资产运营公司——赣州国际陆港港务有限公司全面接管陆港场站管理和班列运营业务。9月,盐田港集团代表深圳方与赣州国际陆港发展集团以51%:49%的股比注册成立江西深赣港产城发展有限公司。

一年多时间,合资公司取得了良好成效,数据显示,2021年1—9月,赣州国际陆港开行中欧(亚)班列223列,同比增长37.7%,铁路运输吞吐量146813标箱,同比增长9.8%。

此外,为进一步打好深赣港产城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支持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由赣州市南康区政府牵头,深赣公司配合参与,共同成立赣州(深圳)天使投资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以吸引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

在联席制度和产业资金保障下,赣州国际陆港管委会提出,力争到2025年,赣州国际陆港实现“百万标箱、枢纽大港”目标,建成四省九市进出口产品集散配送、加工贸易中心,以及中南部地区“借船出海”和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国内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内陆地区发展的主要支点;盐田港建成国际一流的中转港、多式联运枢纽港,扩大港口全球辐射力;赣深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打造营商环境优良、新兴产业集聚、服务体系完善、配套设施齐全、运营管理高效的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建成赣粤合作开放高地、产业转移洼地;赣州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深化产城板块彰显阶段成果

从创建之始到初显成效,深赣港产城的成长得到政府、产业、学界的高度重视,也受到新闻媒体的紧密追踪。

社会各界之所以关注,在一些专家看来,是因为深圳和赣州具有相当显著的地域差异和比较优势。“赣州是赣闽粤等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和革命老区的典型代表,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两市合作共建深赣港产城,对促进省际、市际合作,探索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赣州市发改委总规划师罗文春向记者表示。

自两地政府确定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合作共赢”的原则后,深赣港产城已经摸索铺开了一条“规划引领、港务先行、基础跟进、平台带动、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

深赣港产城同时也是江西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平台和重要抓手,为此,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纪要》要求,由省发改委指导赣州市编制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发展规划。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磨合,深赣港产城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赣州国际陆港业务规模和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深圳港辐射能力、深圳中转港地位也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特区+老区”的合作呈现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发展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深赣港产城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有显著优势,在发展中还具有较强的“持续造血”和“自我更新”能力。特别是深赣港产城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已融入大湾区两小时生活圈。

罗文春介绍,深赣港产城目前正打造“两条山水廊+三条活力带+四大门户”空间格局,构建“1+8”港产城板块。即以赣州国际陆港为核心,布局赣州陆港综合保税区、深赣智能制造(电子)产业园、深赣科创城、现代家居产业园、国际汽车小镇、绿色智慧社区、战略发展区和现代森林小镇。“其中核心启动区5平方公里,先行开发深赣科创城、赣州陆港综合保税区、深赣智能制造(电子)产业园及国际汽车小镇。”罗文春说。

强化基础建设吸引新兴产业

不同于其他产业园区,深赣港产城创建之初就提出要大力培养产业技术,增强港产城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加强与深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智能检测等领域合作,聚焦合作区现代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鼓励应用工业互联网促进智能化技术改造,推动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示范工厂。”朱经明介绍说。

2021年10月29日,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一期项目完成备案。总投资约56亿元的一期项目包含了综保区仓储和标准厂房建设及附属设施、国际汽车展示中心及附属设施、国际木材集散中心二期及附属设施等在内的一批厂房、场馆及办公设施。

而深赣港产城科创城重点布局的科创总部基地、航空智能研究院、无人机研发制造基地,高科技产业集群、产学研基地、滨水生态为一体的科技产业新城,目前已基本完成规划方案编制等各项前期工作,即将启动科创城一期项目建设和招商运营。

据悉,一些入驻园区的现代家居企业正加快“机器换人”“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等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改造,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加快打造数字化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奋力迈向5000亿元现代家居产业集群。

在电子信息、无人机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临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瞪羚”企业、新领军者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也陆续转移到深赣港产城。

来自深圳从事新能源业务的企业家张先生深感园区的行政审批、银行贷款等服务与深圳相差无几。“当天去当天办,效率非常高!”他说。

对此,朱经明表示,深赣港产城紧紧围绕“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做到”的目标,打造了全省首个双向开放服务中心,进一步减程序、减材料、减时限,彻底打通优化营商环境的“最难一公里”,实现在赣州办事与大湾区无差别。

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向好、产业技术的不断成熟、基础设施的陆续完善,深赣港产城呈现出产业前景广阔,产业链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图片由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条: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提速 共筑海陆联动发展新格局
下一条:河北省沧州市:坚持“四个聚焦”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