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典型案例
青海省海东市:守好生态底线厚植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2022-04-09  点击:[]

(中国城市报 张永超)从约古宗列盆地中的涓滴汇聚到河曲草原上的蜿蜒娇柔,再到深山高峡间的湍急奔流,黄河千姿百态,但依旧安澜。黄河在这里出发,又将在这里离别,青海与黄河的故事,终究不会完结。

海东市是滔滔黄河流出大美青海的最后一站,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这里四面环山、河谷幽深,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功能生态区。

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海东市主动承担“干流担当”,实施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系列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打造河湟文化新高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带来一城山水满眼绿。

植树增绿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3月的黄河两岸,一派繁忙,挥锹铲土、扶苗填坑、围堰浇水,海东市全民义务植树“大会战”热潮迭起。

这场连续五载、动员二百余万人的“绿色征战”,是海东人对这里曾经“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恶劣生态环境的深刻反思和行动自觉。

高寒干旱、土壤贫瘠、植被稀疏、自然灾害频发,曾是沉在海东人心底的伤痛。痛定思痛,在一座座拒绝任何植物扎根的乱石荒山上能干什么?答案是,只有植树造林才能彻底改变生态环境。

于是,2017年海东市便开启了浩浩荡荡的造林绿化“大会战”。“种下一棵树,就是种下一个誓言。在来年,换一个绿水青山的人间。”这成为了海东人的绿色信念,延续至今。

如今的海东市植绿种绿,成果斐然。据了解,海东市近年来累计投入25.8亿元实施“三绿”建设、湟水流域规模化林场、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造林工程;累计投入2.8亿元实施湟水河十大绿化工程,投入7亿元实施南北山绿化14.8万亩,投入1.33亿元实施机场周边绿化3.33万亩;完成国土绿化376.04万亩,造林面积居青海省之首,全市绿化总人次、数量、面积均相当于过去30年的总和。

海东市不仅注重植树增绿,还大力实施沿黄治理,确保一河清水向东流。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波浪滩水上乐园曾经是海东市最大的违建项目,严重侵占黄河河道,影响黄河行洪安全。现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抓好大治理”要求,采取工程性治理和突击性整治相结合的措施,不断加大对黄河流域精准治理力度,启动河道恢复治理行动,将水上旅游设施全部拆除,将沿线3.2公里范围内的河道拓宽了90米。

同时,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强力整治沿黄污染和非法采砂、乱占乱建等河道“四乱”突出问题。取缔在黄河河道中违规网箱养殖的企业2家、沿黄农家院16家和沿黄污水直排单位18家;先后关停了黄河及其干流采砂场24家、黏土砖瓦厂11家;拆除黄河南看台海事码头,波浪滩、清水湾等地的侵占河道建筑,扩宽行洪通道4.63公里,集中清运各类垃圾300万立方米。

在海东市,沿黄治理的突出案例还有很多。海东市生态保护和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背后是对生态底线的严格坚守,构建了具有海东特色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近年来,海东市相继出台了《海东市市级国家机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海东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方案》《海东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等系列制度措施,加大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打击违法违规排污企业,扎实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专项行动,深化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和守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坚决守好生态环境质量底线。”海东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低碳发展吹响绿色崛起新号角

乐都长辣椒、互助八眉猪、民和马铃薯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让海东市的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更加凸显。

农田残膜回收率达89%以上、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5%以上、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高达79%,让海东市生态农业发展更有绿色底气。

近年来,海东市将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放到优先地位,厚植青藏高原天然纯净、无污染的水、土、空气等环境资源优势,扎实开展转方式、调结构、强产业、育品牌、抓示范等工作,打造青稞酒产业振兴发展、拉面产业提质发展、青绣产业创新发展、富硒产业健康发展“四大品牌”,绿色生态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兰西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海东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以信息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为主的新经济,努力构建高端化、集约化、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新海东建设迸发出无限发展潜力和活力。

2021年11月27日,青海“零碳产业园”签约暨园区绿电工程开工仪式在海东市举行。自此,青海省首个“零碳产业园”绿电工程启动建设,引起广泛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雷提交了《让“零碳产业园”成为绿色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建议。他指出,在西部地区打造“零碳产业园”,培育绿色新工业体系,可解决新能源生产与消纳的错位问题,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如今,绿色低碳已经成为海东市产业发展的最美底色。据了解,海东市近年来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大力推动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区建设,有序发展光伏、风电,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及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发展,同时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全面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生产及消费体系,不断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去产能,稳步加大压减燃煤工作力度。

文旅融合塑造河湟文化特色品牌

当黄河向东奔流,即将再次离开青海时,却与湟水不期而遇,于是造就了一条璀璨耀眼的河湟文化艺术长廊,柳湾彩陶、古堡边墙、青稞酒乡、土族纳顿、撒拉尔“口弦”等多姿多彩民俗文化汇聚于此。

河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东地区更是河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

近年来,海东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等国家战略机遇,厚植极地门户、青藏首站、河湟文化、高原彩篮等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唱响“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四张名片,全力推动城市崛起和乡村振兴,以产业聚集商气、以城市聚集人气、以教育聚集才气,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海东迈出了坚实步伐。

不仅如此,海东市积极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全力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编制完成《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喇家考古遗址公园、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七里寺花海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柳湾彩陶、瞿昙寺等景区内涵品质全面提升。

海东市还圆满承办了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为全省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体育盛会,实现了让省委省政府满意、参赛运动员满意、全市人民满意,显现出了“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综合效应。

此外,随着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的建成,一批星级酒店和商贸综合体落地,海东市服务业态日趋丰富完善,商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消费活力得到有效激发,获得“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城市”殊荣,“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

一座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东新城正阔步前行。



上一条:江苏省张家港市:打造经济发达县域养老模式新样本
下一条:河南省平顶山市:构建产业创新体系重塑绿色空间格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