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典型案例
“苏”写生态美篇 实现“城在绿中”
2022-04-04  点击:[]

(中国城市报 胡安华)近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命名无锡市、江阴市、沛县为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至此,江苏省共拥有16个省级生态园林城市。

江苏省无锡市蠡园风光。李 牧摄

第一批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江苏省徐州市一景。

徐州市贾汪区委宣传部供图

江苏是全国首个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省份。早在2018年3月,南通市、宿迁市、太仓市被评为第一批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随后,常州市、泰州市、邳州市、新沂市、靖江市、泗阳县、泗洪县等市(县)亦陆续获评入列。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江苏省拥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9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数(19个)的47%,其中苏州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覆盖的设区市;同时拥有国家园林城市(县城)44个。

江苏省在大规模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将怎样释放城市发展新活力?其探索实践将给我国其他省区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带来哪些新思考?

具有独特标签的省级生态园林城市

如今,江苏省多个城市从“绿在城中”变为“城在绿中”,移步皆美景,处处是园林。审视江苏省新添的3个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其在绿地生态系统构建、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绿色技术与园林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无锡市新建一批综合公园,新改建游园100余处,推进实施河滨、道路、单位及居住区绿化工程,建成一批高品质绿色开放空间。

无锡市代管的江阴市则重视水体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绿色生态系统构建,推进靓山亲山、滨江亲水工程落地,规划建设城市绿廊,如今基本形成“一江一河”生态“T台”绿色公共空间体系;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搬迁原有工业码头,实施城市生产岸线腾退改造,建设生态岸线。

徐州市沛县积极开展煤矿塌陷地、砖瓦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湿地景观营造,建成沛公园、汉城公园、安国湖湿地、大沙河生态长廊等景观空间,建成101条园林景观路、68条林荫路,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初具雏形。

对此,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锡市、江阴市、沛县入选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说明这些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较高,同时也体现了其在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较好成绩。

在刘佳奇看来,无锡市、江阴市、沛县入选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不仅有利于提升这些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还为其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江苏省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优势和意义有哪些?“园林是江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园林在江苏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江苏省挖掘自身生态文化禀赋,推动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也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性实践。”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说,“秉承传统、现代指引,江苏省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个新的、具有特色的概念。而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的提出和实践,是该省系统性探索的成果,在整个江南地区都具有重要价值。”

省级和国家级

多层次优化生态建设水平

相关专家介绍,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的升级版,是国家园林城市的更高级阶段。其既是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园林城市内涵的深化和拓展。

据了解,从1992年开始,原建设部组织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2004年,原建设部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2016年1月,住建部首次命名了7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江苏省占到3个。

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孔德政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省在各级生态园林建设工作上,注重建设的系统布局,构建了完善的法律、制度、标准框架,为创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环境。

孔德政分析称,在管理上,江苏省各地市均设创建办,实行省级、国家级两级建设制度,逐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网络化。各地市利用自身景观资源特点及优势,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地开展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进而为江苏省推动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

“在模式上,江苏省横跨长江和淮河流域的中游,兼具我国南北区域城市的特征,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样本丰富,既能找到南方城市建设的典范,也能找到北方城市建设的典范。”孔德政表示。

此外,在经济上,江苏省坚持市场化运作,改变了以往单纯靠财政投入的运作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改造和生态保护等项目建设,加大生态园林城市的经济投入。在理念上,该省既注重环境生态建设,又注重人文生态保护,不搞大拆大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案例,将给全国其他省区市起到怎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方面,以‘创城’推进城市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与此前园林城市的评比侧重城市的园林绿化指标不同,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更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江苏省在创建各级生态园林城市的过程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说明其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有效促进了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刘佳奇分析说,“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生态园林城市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江苏省在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说明其始终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系统化构建绿色

和谐的城市大园林

在多个城市如火如荼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同时,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孟立联以江苏省为例分析称,建议其出台一个总体规划或顶层设计,勾画出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未来的整体形象。同时,要提出指导意见,号召不同的城市特别是不同区域的城市,比如苏南和苏北城市,凸显自身特色,使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相融,突出城市个性,避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同质化。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人们对“生态”概念的关注面还比较窄,大多还停留在物质空间层次,如绿化空间。在传统的规划和建设上,人们关注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里,生态概念还只是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一种补充,仅是一种广义的、扩大化的绿化空间。高级城市规划师贺文龑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比如对于海绵城市,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园林绿化功能的提升,还没真正拓展到生态雨洪消纳利用的功能系统建设。

在贺文龑看来,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未来应由现在的关注物质层面,过渡到关注功能和系统层面。“生态园林城市,减去中间物质层面的‘园林’,剩下的就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从字面和概念来讲,并不是新的提法,但代表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他说。

如何更好地以生态城市建设推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近期应树立融合观——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并非应该是简单的分区、独立和各自限定,而应是融合的关系。”贺文龑表示,“而远期应树立系统观。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至少我们可以先形成若干的子系统,比如由海绵城市到生态雨洪系统、由慢行交通到绿色出行系统、由多样物种到和谐共生的生物系统,依次来构建绿色和谐的城市大园林。”



上一条:河南省平顶山市:构建产业创新体系重塑绿色空间格局
下一条:湖北省宜昌市:大治理成就大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