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报 丁 方)2021年6月,宜昌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提出,奋力实现六大目标定位。这其中,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是湖北省宜昌市六大目标定位之首;同年10月,宜昌市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吹响了向首位目标进发的号角。
在宜昌市青岗岭生态茶园土家姑娘跳起筛茶舞。杨 威摄
山水宜昌,风光无限。刘曙松摄
宜昌市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底气在哪里?一是资源优势:宜昌是屈原昭君故里,拥有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不可复制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二是政策支持:宜昌是国家重点支持打造的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三是决策层大力推动:市委市政府有信心、下决心,真抓实干大交通、大项目、大产业、大旅游,正在推动全市文旅资源大整合,加快建设世界认同的美好城市;四是市民和游客的共同企盼:宜昌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同频共振、同心合力。
围绕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目标定位,“十四五”宜昌文化旅游业应当如何实现突破性发展,为宜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争当表率”的伟大进程中担当使命,作出新贡献?
谋定而后动,推动宜昌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科学规划需先行。日前,宜昌市出台《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简称《规划》),为“十四五”旅游业绘制了清晰的发展蓝图。《规划》的“发展目标”中,谋划了十个“世界级”和“国际化”——“国际化、特色化、品质化、智慧化”更加突出,产品更具国际吸引力,城市更具国际感染力,服务更具国际亲和力,品牌更具国际影响力,山水旅游世界著名,水电旅游世界驰名,文化旅游世界闻名,体育旅游世界知名,文旅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方阵,初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体育强市和世界旅游名城。“国际化”“世界级”的高频出现,彰显了宜昌文旅产业发展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未来五年,宜昌市还将加快融入国际国内大通道,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成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城市以及建好“宜荆荆恩”引擎城市。充分利用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进出口商贸等国际资源与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开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积极参与中国文化年(节)、中国旅游年(节)等国家重大文化品牌活动,拓展宜昌国际“朋友圈”,让宜昌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协同共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按照“内河游轮旅游第一品牌”的标准,把宜昌建成长江游轮的停靠地、三峡游轮的集散地、内河游轮的制造地,强化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沿江国际旅游城市的合作,开辟长江全景游、三峡全程游以及跨省游轮度假线路,实现水陆并进、人车同行,共同舞动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此外,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为文旅事业专门启动“破冰提能”工程,并组织了“宜昌旅游重启繁荣、再放光芒”大讨论活动和举办为期一年的青年干部读书班活动。
一场疫情,让全国文旅市场发生颠覆性变革,也催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需求。人们发现,“颜值”不再是一座城市招徕客源的“流量”担当,旅游者的消费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注重安全和品质。面对市场大考,如何寻找新的吸引力法则,如何破解流量密码,成为新时期宜昌旅游发展急需解决的难题。
在读书班上,有专家指出:“宜昌历史悠久,是历史文化名人屈原、昭君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要根据宜昌历史文化打造当下最流行的文创产品,把屈原文化打造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深化宜昌文化符号,助力加快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并总结了未来发展思路——文旅发展要制造观念,颠覆传统,焕新宜昌历史文化故事,探索利用“科技+文化”打造可观可感的宜昌城市画卷,跨媒体创新文旅表演,用科技美学讲述宜昌故事,用数字艺术打造历史记忆,探索宜昌文旅发展新路径,实现弯道超车。
上述思路十分切合宜昌市的现实情况,但落实这些举措的关键抓手是什么?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只有一流学科建设才能解决人才培养这一关键问题。办学习班、读书班、培训班等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毕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也许有人会觉得,搞一流学科建设过于漫长,“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一种错误认识。
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完全不一样,不是购买一条生产线或引进一套先进设备就能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需要坚实的教育基础,需要完整的人才团队,需要跨界融合创新……目前我们面临的困局是,院校的专业划分、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现实,导致一方面众多毕业生难以就业,另一方面大量新兴行业招不到人,这种剪刀差日趋严重。这种困境在文化产业尤甚,有关部门和企业不得不让其他专业的人通过紧急培训而转行从事文化产业。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临时抱佛脚”,也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
为此,笔者所在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多年来对文旅产业研究的经验可为宜昌地区文旅破局、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现梳理如下:
要树立东方文艺复兴的理念。东方文艺复兴是指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整个东方世界的复兴,同时也是对构建“一带一路人类文化共同体”宏伟目标的凝炼与提升,这恰恰是东方世界未来发展、践行东方文艺复兴理念的方法论。
以列入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的学科建设项目为学理来源,比如“艺术技术学”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必须具备两个特征:首先是高度交叉,其次是必须对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国家为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又推出新举措,设立“交叉学科”,推动“新文科建设”与“新四科建设”,其目的是为实现“产教融合”目标打基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文旅产业发展的方法论:艺术+科学,即文化科技创新。
搭建政校企合作的平台。针对宜昌文旅事业进行跨界融合创新实验,以精准实现“产教融合”——“产”是指宜昌的文旅,“教”是指根据宜昌文旅培养的专门人才。
加快文旅产业人才培养。文旅产业之所以存在发展瓶颈,归根到底还是人才跟不上;或者说,一个地区的文旅产业难以发展,不是因为地块、资金或硬件设施,而是因为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能够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内容的一专多能人才。经过反复研究,人才培养最佳切入点为“数字博物馆”项目。数字博物馆是轻资产且具有多重属性,它本身就是大数据的载体,也是创意设计的输出端,其最大有利之处是可有效风控。
由数字博物馆起始,可预设出以后的落地线路:实验室平台——情境体验非遗智慧博物馆电脑模型——数字博物馆——实体场景——情境体验非遗智慧博物馆;而“情境体验非遗智慧博物馆”是产教融合最落地的物质形态。
情境体验非遗智慧博物馆不仅包含数字博物馆在内,而且增加了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体部分,如此便能达成“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培养”。“情境体验非遗智慧博物馆”除了具备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培养功能,还可同时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社会化未来课堂、大国艺术工匠或非遗技艺传承+学历教育,院校美学美育及社会美学美育的课堂等功能。
总之,宜昌地区拥有许多优质历史文化资源,应积极对标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立足创新构筑文旅IP高地,坚持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视角,精准高水平谋划城市营销,持续推进城市品牌塑造和传播,不断提升宜昌城市认知度、忠诚度和美誉度,持续打造“全域宜游”“全时畅游”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