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建议
决策建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智库成果 >> 决策建议
推动陕西沿黄生态城镇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0-05-18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陕西是黄河中游重要省份,黄河自北向南流经我省渭南、延安、榆林三市13个县(市),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是我省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推动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沿黄地区生态保护、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各项事业,关键要发挥好城镇化的引领带动作用,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绿色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步伐,打造生态良好、产业兴旺、民生幸福、文化繁荣的沿黄地区生态城镇示范带,不断筑牢我省黄河流域发展的坚实基础。

加强统筹协调,优化沿黄城镇空间布局。沿黄地区发展不协调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区域内发展呈现出“两头强、中间弱”的鲜明特点,中部地区的10个县发展不但与北部的神木、府谷和南部的韩城3个全国百强县(市)差距较大,在一些城镇化率、人均收入等重点领域也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虽然2017年我省出台了规划,从省级层面对沿黄生态城镇带发展作出顶层设计,但各市县与中央、省级区域发展规划衔接融合不够,发展战略不明晰,加之资本、人才、技术研发等方面力量薄弱,导致产业发展不充分,城镇化的内生动力不够,城镇之间经济联系较弱。优化沿黄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建设水平,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着眼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尽快修订完善《陕西省沿黄生态城镇带规划(2015-2030年)》,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进一步细化实化目标定位和推进举措,抓紧制定生态保护、水土保持、产业发展、交通路网等子规划,加强对各市县衔接规划的指导,避免各说各话、各自为战;二是完善“点—轴”发展格局,突出“抓两头、带中间”,南北两端应加快培育榆林-神木-府谷城镇群和关中东部城镇群,榆林南和延安片区重点引导人口向延安、榆林等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形成连通南北的经济大走廊和产业大走廊,加快区域间要素流动和产业优化整合,实现区域整体发展;三是精心打造城市风貌,结合沿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遗存,挖掘山水人文内涵,打造地域标识形象,将山水自然格局融入城市设计,在城镇建设中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打造整体风格一致又彰显个性气质的沿黄城镇带。

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抓好生态环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近年来,我省沿黄地区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但独特的地理地貌、大规模的项目建设以及长期的历史欠账,使得当地生态环境依然相对脆弱,采空区塌陷、河流季节性断流等问题突出,生产生活污水乱排乱倒现象屡禁不止,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高速度城镇化、低质量生态环境”的负相关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时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不但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更要通过建设治理优化沿黄生态格局。一是加强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持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淤地坝系建设,深化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工作,加快窟野河、无定河、洛河等支流和沿岸山体区域生态修复。二是强化流域内环境协同治理,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协调流域内上下游、两岸各行政区的防治工作,明确各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和方向,加强流域断面水质考核,形成有效的源头污染防控机制。三是加快形成绿色循环生产生活方式,实行最严格的产业准入,禁止新建高污染、高耗水项目,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新型农业和科研创业等低耗水高端产业发展,创新生态治理投入机制,系统提升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加快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高污染园区腾退并转换为生态绿地。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沿黄城镇带支撑保障水平。沿黄地区大多处于吕梁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两大连片特困区,13个县(市)中,绥德、吴堡、宜川、延川、合阳5县刚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还需巩固脱贫成果,佳县、清涧尚在国家级贫困县之列,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党的十八大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我省持续加大沿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2017年全长828.5公里的沿黄公路的通车为标志,沿黄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客观审视,沿黄地区基础设施总体仍然滞后,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严重,交通基础设施不足,成为沿黄城镇带建设的核心制约要素。当前,应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好最突出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一是加强水资源的区域统筹,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理念,合理确定沿黄城镇建设布局和开发强度,加强神木、绥德、延川等用水需求较大地区城乡综合供水工程建设,试点开展流域用水权转让与交易,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二是全面提升沿黄公路等级,加快推进清涧、延川段沿黄公路拉直改建工作,完善沿黄公路路网建设与沿黄各县城、镇村、重点园区的连接道路建设,实施沿黄公路景观整体提升规划工程,加快公路沿线游客服务中心、自驾营地、旅游标识、通信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打造“畅、洁、绿、文、美”的旅游公路画廊。三是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加快移民搬迁步伐,推动生态补偿、农村集体产权等改革措施在贫困地区率先试点试行,积极探索全域旅游发展与就业扶贫、创业扶贫、产业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有效融合的发展路径。

加快申报世界遗产,推动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根脉与重要源泉。我省沿黄地区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古迹众多、地理景观独特,资源单体多达163个,拥有司马迁祠、毛主席东渡纪念碑、壶口瀑布、黄河乾坤湾等一大批著名景点。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串珠,将山水人文格局融入城镇建设风貌,高水平推进沿黄城镇带建设,有利于深入挖掘沿黄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构建大保护大研究大传承的文化保护格局,促进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加快建立文脉传承总体框架。建议我省统筹高校院所力量,成立黄河文化研究院,进一步加强黄河历史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水利文化、生态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二是加强现有文化遗存保护修复工作。系统排查梳理沿黄城镇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集中修复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与人文景观,为打造世界名河文化以及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做基础性铺垫。三是加快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深入开发红色革命游、历史人文游、自然生态游、乡村民俗游等特色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建设黄河湿地、黄河大峡谷、秦晋文化旅游、晋陕蒙旅游等四大特色文化旅游区,着力打造富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传播体系。

强化省际合作,以重点示范项目带动区域协调发展。黄河是秦晋两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新时代背景下,陕西与山西从“背靠背”转向“面对面”的格局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双方在跨省域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缺乏高效的合作推进和协同开发的机制,使得两岸在资源、产业方面整体开发不够,未能将资源价值最大化。应抓住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契机,密切黄河两岸联系,主动加强秦晋沿黄地区省际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从整体上看,沿黄生态城镇带呈狭长的带状分布,有必要分区段重点突破,优先抓好黄河龙门协同示范区、“府谷-保德”协同示范区、“绥德-吴堡-吕梁”协同示范区等示范点,探索在示范区规划建设中绘制“一张蓝图”,跨区域整合沿黄两岸的产业与资源要素,推动经济转型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服务秦晋连接枢纽的新高地和振兴秦晋门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示范带动两岸协同发展。在合作领域上,优先推进两省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等旅游资源整合,加快联合申创“秦晋黄河国家公园”,合力建设龙门景区等旗舰项目,重点打造黄河瀑布、乾坤湾、史圣文化等经典景区品牌,联合整装打造“中华黄河文明精品展示区”“秦晋黄河文化公园”等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基础设施互通和共享,加快建设府谷与保德、吴堡与吕梁之间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建设渭南-大荔-运城高速公路、延安至太原高铁等跨省路网,不断深化两省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

本文刊发于《陕西日报》2019年1210日理论版




上一条:完善乡村规划体系 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下一条:“沿汉江城镇带发展研究” 主要观点和内容简介

关闭